首孝弟,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1)首孝弟:首,首先、最先應該重視;孝,孝順父母;弟,同悌,是對兄長的友愛與敬意,一般理解為普遍的兄弟之間的相互友愛。
(2)次見聞:次,接著,第二;見聞,眼睛所看見、耳朵所聽到的事物,指常識或知識。
(3)知某數:某,不知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稱;數,古代計算的方法,為六藝之一。
(4)識某文:識,認識、了解;文,文字、文章。也可以當作學問的統稱。
(5)一而十:一,數字的起點;而,至、到,有變化而成的意思。一而十,就是一到十的基本數字。
(6)十而百:十個十是一百。
(7)百而千:十個一百是一千。
(8)千而萬:十個一千是一萬。
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學習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接下來才開始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知識。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內容,包含了能明白數字的變化、懂得計算的方法;並能認識文字、閱讀文章。
我國是採用十進位的計算方法。一是數字的開始,一到十是基本數字,接下來按照十進位的規則,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如此累積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很明顯,這一課的頭兩句,是對前文的總結和強調,明確點出孝敬父母和兄弟之間友愛相處的重要,其實前一課對悌的說法,是以孔融四歲能把大梨讓給兄長的故事,來主要強調,弟弟那顆對兄長的恭敬之愛,弟與心,構成了悌這個字,所謂「弟於長 宜先知」,前一課,明顯強調的是弟弟對兄長的恭敬之意。
因為這是一個人受恩於父母兄長,理應首先懂得的道理,古人正因為這樣想,父母不在了,兄長就會承擔父親的責任,照顧好弟弟,長兄如父,就是這個觀念的體現。看似僅僅在強調、首先要求弟弟對兄長的態度上的禮敬之心,實際上自然蘊含著互敬互愛的道理。做兄長的,照顧自己的弟弟,普遍來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年長,自然就會為弟弟遮風擋雨,這是天性,所以才未在此首先強調。
一個人首先懂得感恩於照顧自己的親人,是活在世上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如果這第一步能做到,那麼把這份心推廣於天下,推向社會,推向對自己並無養育和照顧之恩,並無私情的一般人甚至是地位低於自己的陌生人身上,就會成為仁義君子,若出仕為官,就會愛惜百姓,照顧百姓。這也是帝王為何被稱作君的原因。是天下君子的表率。
為君主,在基本的家庭孝悌的恩義之心的基礎上,能放下自尊,謙恭地禮賢下士,更是放下私情的更高的修養和品德,此為真正的君子。不過這一切都首先從懂得報恩於父母和兄長開始。其實中國自古講「百善孝為先」孝,這個字,更是為人基礎的基礎。
所以這一課講得很明白,人首先做到孝悌這兩個字,是為人懂得感恩的體現,是為人的基礎,懂得基本道理,再去學習各種本事,了解各種知識和見聞,才是正道,否則,有才無德,豈不是很容易變成禍害天下的小人。強調的始終是德的重要性。
【故事天地】 舜帝的故事
在上古時代的傳說故事中,舜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母親在舜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舜的父親後來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後母,後母的性情很不好,對舜不僅不疼愛,還百般刁難他。
不久,後母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父親和後母非常溺愛象。雖然平時舜很孝順父母、疼愛年幼的弟弟,但是後母和弟弟卻很討厭舜,而父親又只聽後母與象的一面之詞,常常是非不分,對舜又罵又打。
由於父親身體不好,加上弟弟又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歷山下獨力耕田養活全家。在傳說中由於舜的孝心感動了天,所以連大象都來幫他耕田,鳥兒也飛來為他鋤草。即使如此,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卻依然不喜歡舜,常常找機會陷害他,有三次差點讓他喪失了性命。
舜深知自己的處境,總是處處小心,對於他們屢次的陷害,總是設法躲避過去,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從不感到怨恨,默默承受著不公的對待,相反的,他還想盡辦法寬慰父母,使他們高興。因為舜的這種德行實在難能可貴,所以當舜二十歲時,他就以大孝而聲名遠播。
後來,賢明的堯帝在尋找繼位的英主時,大家紛紛推薦舜。堯雖然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推薦,但是為了天下百姓,還是想要親自考驗舜。於是,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做妻子;又讓他的九個兒子和舜相互往來,從旁觀察舜怎樣待妻子和九個皇兄弟,就是「悌」的考驗。
除此之外,堯還讓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誨百姓,百姓都能順從而不違背;舜處理各項政務十分得當,百官也都能夠服從政令;堯又命令舜在四門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諸侯都能對舜恭敬而順從;最後,堯命令舜守護山林,舜在山林裏即使遇上狂風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會迷路。
最後,堯認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於是就讓舜來繼承帝位。
他的孝道,是以德報怨,無私無悔,演繹的是大孝之德,父母愛我,談孝敬並不難,可是父母厭惡我,虐待我,甚至危害性命,還是對待沒有血緣的後母,都能毫不介意,此等心胸,為的就是給中華民族,留下君子的風範和以孝治國的傳統。
所以說,這裏以上古帝王舜帝的故事表明儒家講的做人的道理、持家治國的道理、以孝治國的道理,均來自上古聖王的啟迪和教化,並非儒家自己憑空而來。而且如何敬上如何待下,已經講得明明白白,十分全面,對待不公,以德報怨,對待弟弟,盡責照顧。強調的是宏大無私的胸懷和責任。並非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的狹小的私情。
對於孩子來說,有別於上一課主要強調弟弟對父母兄長的敬意和感恩,這一課可以當成是如何做兄長的典範和參照。◇
《三字經》資料來源: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