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1)香九齡:香,指黃香,東漢時江夏人;九齡,意為九歲。
(2)能溫席:溫,作動詞用,把東西弄溫暖之意;席,是指蓆子,睡覺時鋪墊的草織物。
(3)孝於親:親,就是父母的意思。
(4)所當執:當,是應該、應當之意;執:執行、實行。
(5)融四歲:融,指孔融(一五三~二零八年),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
(6)能讓梨:讓,禮讓、謙讓。
(7)弟於長:弟,同「悌」,指友愛兄弟;長,兄長之意。
(8)宜先知:宜,應該的意思。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在寒冷的冬天夜晚,用自己的身體先把蓆子睡暖了,然後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因為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應該做到的本份。
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謙讓的道理,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吃,自己吃小的梨。友愛兄長,是做弟弟妹妹的從小就要先行懂得的道理。
【讀書筆談】
一、孝敬父母為先
上一篇,講人要從小接受教育,是因為「人不學,不知義」。要學習義理,懂得做人的正理,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教導孩子要「親師友,習禮儀」,親近良師益友,跟他們學習良好的禮儀和為人處世的正理。
因此,這一篇接著就以古代最為典型的兩個孩子的真實故事作為榜樣,告訴孩子首先應該從哪裏做起。要想懂得為人處世的正理,最基本要求,首先要牢記,對待父母和兄長要講孝悌二字。這是為人的基本。
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矣!」也就是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仁愛的根本。
中國漢字裏,孝的本意,指對父母的敬愛之心、感恩之心,是下對上的義理,是將來出社會後面對長輩,或者是職場中面對上司、長官的基本態度。這一切都基於在家對父母的孝心,養成最基本的敬上謙卑、有涵養的為人禮儀和態度。
二、以孝治國的文化傳統
孝,上邊是老,下邊是子,專門用於子弟面對長輩的老人和師長,用孝來表示下輩對上輩的敬愛的態度。整個社會都能這樣,國家就會安定,因此從漢代開始,就留下了帝王以孝治國的傳統,帝王面對自己的父母,也要做出表率,並以這樣的仁愛之心,照顧天下百姓。
因此古代推薦人才為官,多有舉孝廉一說,人們最欣賞也最信任孝子,認為一個人在家懂得孝敬父母,才會有仁愛之心,才會懂得感恩和照顧百姓,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放心地把照顧百姓的任務和職責交給他。
三、悌的內涵
悌,同樣有敬愛之意,同樣是下對上的基本態度和修養,不過與孝不同的是,它是專用於跟自己同輩,但是年齡比自己大的人,當然首先就是要懂得禮敬、友善兄長,言行要禮讓謙恭。
四、做人為何首講孝悌
可能有人會不服氣,為何要先強調下對上的態度,而不是上對下的慈愛之心呢?其實,上對下,父母和兄長,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和關心,那是發自內心的視為珍寶一樣的愛,那種為了孩子奉獻一切,操心竭力的親情,是天性使然,太過自然了,反倒容易溺愛,讓孩子變成不知感恩的、理所當然享用父母所給的敗家子。
再者,無條件付出的愛,唯有父母能做到,人們也一直把他人無私的愛比喻為父母般的愛心。比如師父、師長的教導之恩,也如父愛般偉大,所以被人尊稱為師父。這份恩情,怎能不知感激。如果連最愛自己的父母,都不懂敬愛、侍奉,也就不配為人了。
那麼兄長呢,付出雖不如父母,但是一樣會擔負起一部份照顧弟妹、教導弟妹的職責,幫助父母分憂。出了事,還會被父母首先問責沒帶好弟妹。中國有「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古訓,就是說,兄長會為了照顧弟妹,而承擔很多責任,會為了家庭付出很多的犧牲,因為年長,就沒有弟妹的相對任性和自由,所以弟妹同樣要懂得感謝,同樣要尊敬和謙讓兄長。
對長輩上司如父母,對年長的朋友如兄長,進退合宜,謙恭有禮,人生順遂,就來自家庭的孝悌之心。
所以孔子才強調:「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矣!」
中國整個做人的禮儀文化,核心都是守護仁義二字,這個道理,首先在家庭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打下基礎,長大後,出到社會,才會懂得如何對待別人。所以,所謂的「親師友,習禮儀」,就是要首先懂得禮儀的核心,在於仁義,仁義之基本,又在於孝悌。
我們知道日本特別講究謙卑、感恩 、禮敬先輩和客人,就是因為他們從隋唐開始受教於中國的傳統做人的理念,並保持至今,從未損毀。
【故事天地】
(一)黃香扇枕溫衾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從小就非常孝順,地方上的人都稱他為「小孝子」。九歲時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孝順,每天搶著做比較費體力的工作,好讓父親有更多休息的時間,想方設法讓父親過得舒適一些。
夏天天氣炎熱,蚊蟲又多,黃香知道父親怕熱,常熱得睡不著覺,又被蚊子叮咬,因此,每天晚上父親就寢前,黃香就先用扇子把枕頭和席子扇涼,把蚊子趕走,再請父親去睡。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怕父親受凍,就先躺進冰冷的床鋪,溫暖了被窩、蓆子、衾(音親。被褥、棉被),然後請父親上床安歇。
不久,他的孝行傳遍了整個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流傳著一句讚美他的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江夏黃香這樣孝順的人,天下沒有第二個。當時的江夏太守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非常難得,便上表請皇帝表揚黃香的孝行。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是後人對黃香敬重的讚美詩。
(二)孔融讓梨
孔融,東漢末年豫州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天性淳厚,從小就懂得謙讓。四歲時,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父親叫孔融先挑一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問他:「孩子,你為甚麼不挑大的梨子呢?」孔融回答說:「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哥哥年紀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宗族中的人知道這件事後,都對他另眼相看,讚賞不已。
以上兩個故事,都是孝悌做得非常好的榜樣,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怎能不欣慰,從而更加覺得自己的辛苦操勞有價值呢?一個人懂得感恩方能孝悌,也必會感動身邊的人,矛盾就不會有,關係也就和諧了。這裏舉出的例子,都是強調下對上的態度,非常重要,古人認為上對下是養育、照顧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是有恩於下的,所以才如此強調下對上的態度。
~資料來源【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