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該稱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可資討論之處還有很多。例如,筆者和同代人的集體回憶是香港新聞公告和公眾假期,一直都用Lunar New Year;然而,亦有朋友分享百多年前的英文報章,證明Chinese New Year從一開始便已使用。
兩個貌似矛盾的說法,應該如果協調?故事要由香港開埠講起。
1841年香港開埠,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迅速成為國際大埠,1873年出版的小說《八十日環遊世界》亦提到香港,香港逐漸與紐約、倫敦等地齊名。香港的成功固然得益於英治,然而華洋雜處的香港,本質上是華洋分治。中西人士,各有自己的生活和價值取向,例如當時東華醫院總理合照時會穿上捐官而來的大清官服,情況與今天建制人士對人大政協趨之若鶩有過多而無不及。
反映在曆法上,讓我們看看1910年1月1日當時的大報《香港華字日報》,報頂標示着兩個日期,右面是「宣統元年十壹月弍拾日」,左面是「英曆壹千玖百壹拾年正月壹號」;當時的文字是由右至左排印,很明顯華人主要使用的是「宣統紀年」、即我們今天所稱的陰曆或黃曆,現在所講新曆當時稱為「英曆」,放在次位,僅因法律要求而放在那裏,並非華人主流使用。
當時華人社會,登報聲明或賣廣告,一般都用黃曆;正如今天我們用西曆不會註明「西曆」,當時人會直接寫「宣統元年/己酉年」十月或十一月之類,寫西曆日期時才會額外註明,例如上述1910年1月1日《華字日報》有新年聲明如下:「西曆元旦,本港公例假期三天,茲各同業議廿一停工,廿二停派報紙」。
用黃曆說事,且標示「西曆」,換言之西曆是「別人的曆」。同樣情況亦發生在英文報章。當西人提及自家新年時,只會寫New Year;提及中國人新年,便會寫Chinese New Year。換言之,中西人士在紀年時,方法都是一樣:寫自家曆法時不會另外註明,寫「別人的曆」時,便會用「西」、「Chinese」等註明。
然而,辛亥革命後情況出現變化。新政府改用公元紀年,跟隨西方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這樣一來,中西方在曆法稱謂上都出現了轉變。
由於公曆/西曆成為國曆,西曆1月1日在法律上成為「中國新年」(至今亦然),但民間不可能突然放棄慶祝黃曆新年,結果出現了兩個新名詞:民國紀年是「新曆」,民間便將傳統黃曆新年改稱為「黃曆新年」;官方呢,袁世凱政府訂立黃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這一名字後來亦為民間所採用,例如同時出現於1949年後香港的左、中、右報章之中。
至於英文報章,正如上述,由於「中國新年」已經等同「西曆新年」,用Chinese New Year稱呼黃曆新年便會相當奇怪。所以,英文報章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稱呼黃曆新年,這個稱謂逐漸成為主流,於是便出現了我們這一代的集體回憶。
上述轉變,只是因應中國革命成功而出現。如果中國人真的希望像大清時期讓黃曆新年稱為Chinese New Year,最徹底的做法是放棄公元紀年,重新以黃曆為中國唯一法定曆法。這既可標誌大國崛起,又可說好中國故事,更可在國際社會搶奪英語話語權,利多於弊。◇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