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周被問及結業潮時回應指「如果我們沉醉在日常生活經常會見到的一些變化,並把它以一個誇大的方式處理,我覺得未必是一個最正確的方法……每個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更加輝煌」。 

市民及媒體只是將日常見到現象放到社交媒體,為何會被指責為「誇大自己感受」?難怪不少香港媒體高層,屢屢獲官員甚至是來自北京的指示,要求「說好香港故事」,但對於負面消息就要低調處理,這無疑是判弱了市民的知情權,亦令仍然堅持原則的媒體機構及記者負上了更大風險。 

所以不難想像再有外國傳媒撤離或縮減在香港規模,繼《紐約時報》及《自由亞洲電台》後,原以香港作為亞洲總部的《華爾街日報》宣布,亞洲總部將遷往新加坡,有指香港駐站的記者及編輯規模將大減至個位數,有傳共8名香港及新加坡員工被裁,解僱人數佔目前駐港人數逾半,部份記者會調到新加坡或亞洲其它地方。 

據《華爾街日報》總編輯的內部通函稱,《華爾街日報》會把亞洲運作重心由香港轉移至新加坡,部份同事被迫離開,當中大部份來自香港;同時,將在新加坡設新編輯,帶領新成立的小組,專責中國股/樓市、電動車、及香港經濟等。通函又指,儘管重心遷移,但不會改變對亞洲新聞的雄心壯志。 

儘管《華爾街日報》未有將撤離決定歸咎剛完成立法的基本法23條、香港政治環境或營商環境等內容。不過據報多名《華爾街日報》編採人員都認為不排除與香港近年發生的事件有關。事實上這次立法對香港影響深遠,不論是《煽動意圖罪》提高刑期罰則、以及「非法披露國家秘密」包括廣泛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議題,均涉及以言入罪。 

考慮到所謂發表誤導失實陳述「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門檻極低,建基於客觀事實的批評也可包括在內,雖然23條沒有一條「條例」是寫明針對傳媒,但實際上整條法例就是以言入罪,目的是針對仍然願意發聲的媒體,當媒體將變得非常高危,所有可能發表批評的境外傳媒機構,就要選擇是否要撤出香港,或者減少批評,否則其在港的職員就要承受巨大刑責風險。 

我自己因工作需要,廿多年來一直有訂閱《華爾街日報》,最近明顯留意到撰寫香港的相關消息,報道的署名記者大多都已是駐新加坡,最多只是由駐香港記者作補充資料,這反映作為傳媒機構本身,很早已經留意到駐港記者及編採人員可能面對的法律風險。 

去年9月《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還柙1,000日,有外國組織聲援。《華爾街日報》編輯部當日發表社評,形容該日是「可恥的紀念日」讓世人憶起黎的勇敢,亦讓人記起中國對法治的蔑視。文章又質疑,香港成為一個關押政治犯的城市,還如何向外宣稱是世界金融中心。 

對於社論的批評,港府隨即發文譴責,不點名批評「有不同海外機構和媒體」,就港府對黎智英案件的執法程序「作出誤導言論和抹黑」,更指言論是對香港內部事務及獨立審判權的公然政治干預。 

作為全球財經界廣受認可的傳媒機構,我自己觀察《華爾街日報》較《金融時報》及《經濟學人》,更關注香港這幾年面對的政治壓力及金融中心地位變化,例如像早前23條立法,《華爾街日報》就有專題報道立法對西方商界造成的寒蟬效應,特別是憂慮會減少經濟方面的公開討論。之後更發表社論《香港大倒退》,警告「去香港有危險」,被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去信批評其社論抹黑香港落實23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形容有關社論「把聳人聽聞的把戲發揮到極致」。 

翻查去年10月《華爾街日報》亦曾發表評論文章,提出特首李家超在美國制裁下,不能出席11月中在三藩巿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但對多名美國金融巨頭出席香港金融峰會,形容是向李家超跪低「叩頭」,表明「為了受制裁的李家超和日益不自由的香港,而拿自己的聲譽冒險。」 今年《華爾街日報》亦有報道指,國際銀行、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目前已「大規模撤出」香港,擔心香港變得太像中國,在港營運的美國公司數量不斷減少,已連續4年下降。 

可以想像,對《華爾街日報》這樣大型的國際財經媒體,員工特別是記者及編輯的人身安全絕對是機構首要考慮。《華爾街日報》記者埃文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去年3月在俄羅斯採訪時被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工拘留,他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拘留,但他本人、《華爾街日報》和美國政府都堅決否認這一指控。相信報館高層絕對不想類似事件會再度發生,減低本地風險絕對是負責任做法,估計亦會有外媒陸續仿效離開香港。

儘管特區政府近日在完成23條立法後不斷向外界發放「和風」訊號,律政司長林定國更煞有介事在報章撰文,聲稱23條立法後,只要傳媒貫徹基本專業原則,毋須顧慮違法風險。但根據無國界記者早前統計,單在今年,港府至少7度公開譴責香港及海外傳媒,包括《華爾街日報》。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3月12日,公開強烈反對及譴責《華爾街日報》評論部一篇《香港以新安全法加倍鎮壓》的評論文章,直指該文章「具誤導性及不當言論」。更有報章政情版引述政府消息稱,政府高層已經視外國主要媒體「無藥可救」,因此在23條立法過程中,完全無意向外媒就立法作出解說。 

除了《華爾街日報》外,《紐約時報》早前亦將香港的分社遷往南韓首爾,以回應中國政府在香港施加的新聞自由限制;而同樣被保安局長鄧炳強點名譴責的美國自由亞洲電台,上月亦結束在香港的辦事處。 

在《華爾街日報》宣布撤離當日,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無國界記者(RSF)公布最新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全球排名止跌,由去年第140位回升5位,在180個國家或地區排第135位,是連續兩年回升。不過,香港評分較去年再跌1.8分,至43.06分,RSF強調排名上升並非香港新聞自由程度有改善,只是其它地區表現更加差劣。事實上在量度政府或政界對新聞自由壓力、傳媒問責等的政治細項,香港評分均告下跌。 

由國際大型新聞機構陸續撤出,反映是第23條和國家安全法的寒蟬效應是真實存在的,表明他們對記者安全的擔憂,這證明香港的新聞自由現在受到質疑並岌岌可危。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