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1),振振公子(2),
于嗟麟兮(3)。
麟之定(4),振振公姓(5),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6),于嗟麟兮。
1.麟之趾:麟,麒麟。也可單稱為「麒」。《說文》:「麒,仁獸也,麋(鹿屬,音迷)身,牛尾,一角。」麒麟是一種瑞獸,傳說其身形似鹿,身披鱗甲,牛尾,額上長有一獨角,角端有肉,圓蹄。牠形象威嚴卻天性「信厚(誠信敦厚)」。孔穎達《疏》曰:「黃帝、堯、舜致麟矣。」在黃帝、堯、舜這些聖王時代,天下大治,所以才會有麒麟這種瑞獸出現。趾,音止,腳。「麟趾」一詞在古代已經成為固定詞組。
2.振振公子:振,音真。振振,信厚(誠信敦厚)之意。公子,公侯之子。本詩應理解為朝廷王公貴族子弟。
3.于嗟麟兮:于嗟,感嘆詞。
4.麟之定:定,音訂;額(麒麟的額頭)。
5.振振公姓:公姓,朱熹《詩經集傳》:「公姓,公孫也(公侯的孫子)。」筆者綜合古代名家的註釋,詩中的「公姓」,指朝廷公侯等貴族同姓氏的五服之內的親戚。五服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6.振振公族:公族,整個家族,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
《毛詩.序》:<麟之趾>,<關雎>之應也。<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
這段序的大意是:<麟之趾>詩篇,是作為<關雎>的呼應。如果百姓都按照<關雎>這首詩篇所要求的道德禮儀去規範自己的行為,那麼天下就沒有人會去做不合禮儀制度的事情。即使是在道德已經敗壞了的時代,朝廷貴族的子弟和親屬,也應該誠信敦厚如在黃帝、堯、舜這些聖王的時代。「麟趾之時」表示黃帝、堯、舜這些聖王在世的年代;那時代,道德教化遍及天下,百姓都能尊尚道德。因此整個國家呈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比屋可封、囹圄常空等社會現象。
<麟之趾>是《詩經.國風.周南》的最後一首詩篇;《詩經》的編輯孔子把黃帝、堯、舜時代朝廷貴族子弟及其親屬的為人處世狀態,展現給當時的讀書人看。讓春秋時期(孔子在世的年代)的主流社會乃至後世,了解上古聖王時期王公貴族子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風貌,並以此呼應<關雎>等詩篇。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麒麟踏著節奏翩然而至,誠信敦厚的貴族公子啊,他們有著麒麟那般的善心和容儀。
漢.劉向《說苑》「麒麟,麇(音義通麋)身牛尾,圜(音義通圓)頭一角,含信懷義,音(走路的節奏聲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朱熹《詩經集傳》:「趾,足也。麟之足,不踐生草,不履生蟲(借指小動物)。」
以「麒之趾」借喻聖王時期的貴族公子:他們含信懷義,舉止優雅,中規中矩。不隨便踐踏植物,也不會隨便傷害小動物。言外之意,聖王時期的貴族子弟,心懷善念,不隨便殺生(包括動物和植物)。[說明:在中國古代,各行各業分工是很明確的,一名朝廷公侯的子嗣,不會去做屠夫做的事情。所以不能隨便殺生,是對朝廷公侯直系親屬的要求。或者說,在儒家學說中,對殺生這個問題也是有要求的,只是所要求之人的層次不同。]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麒麟優雅的舉額致意,誠信敦厚的貴族宗親啊,他們有著麒麟那般的隱忍和蹈矩。
朱熹《詩經集傳》:「有額而不以抵也。」詩中的「定」是指麒麟的額頭。朱熹的意思是:麒麟不會用額頭去頂撞他人。「抵」還有「觸犯」的意思。所以「麟之定」這幾句詩的言外之意是:貴族的宗親不僅不會仗勢欺人,而且能遵守規矩,不隨便觸犯道德禮儀。或者說,朝廷貴族和貴族子弟能夠約束他們的宗親也遵守規矩。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麒麟抬起獨角來展示,誠信敦厚的公侯家族成員啊,他們也像麒麟那般的安份守己。
朱熹《詩經集傳》:「麟一角,角端有肉。」獨角是麒麟的利器,可是麒麟獨角的角尖卻包著肉。這說明麒麟頭上長的角不是為了傷害他人的,因為麒麟如果用角去傷害別人,牠自己也會肉痛。所以「麟之角」這幾句詩的言外之意是:朝廷公侯家族中的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都能自我約束,安份守己。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此詩,筆者介紹一篇古文來進一步講解。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曾寫了一篇〈麟趾讚〉的短文,很經典,也很令人深思:
麟有趾而不踶(音弟,踢的意思),仁哉麟哉。
有定而不抵,仁哉麟哉。
有角而不觸,仁哉麟哉。
今之人,一朝之忿以觸人,滅身辱親。
嗚呼,人中有獸,獸中有人。
筆者將此文分為五個段落,前三段的意思,通過我上面的講解,我想各位讀者已經理解了。筆者主要介紹後面兩段的意思:現今的人,為了一時的氣憤,忍不下那口氣,就用過激的手段去觸犯他人,甚至使自己因此而喪身,讓親人也受到侮辱(《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嗚呼!人如果不用傳統道德禮儀來歸正自己為人處世的行為,與獸類的區別在哪呢?他算是人類中的獸?還是獸類中的人呢?
賞讀這首詩,我們了解了上古聖王時代朝廷官宦子弟為人處世的狀態。這首詩不僅給了中國古代那些有志向在朝為官的讀書人及朝廷貴族子弟一個參照,對現代社會在校的學生也是有幫助的。如果他們將來想當官,看了這首詩,他們就會明白,按照中華傳統的道德觀念來衡量,官可不是那麼好當的,官越大,身上的責任就越重。不僅自己要做一個好人(好壞的標準用中華傳統道德來衡量),還要告訴自己的子女及親戚朋友也做一個好人。不然,如果親戚做了甚麼壞事,也會影響到自己為官的聲譽。
介紹「麟趾」這個詞的幾個用法。「麟趾」一詞本義就是「麟足」。古代詩文中也常見用「麟趾」表示「麟之趾」這個詩篇。
1.表示道德教化遍及整個國家,天下大治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指黃帝、堯、舜這些聖王在世的時代。如本文中舉的例子《毛詩.序》:「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魏書.后妃傳第五》:「恢王化於關雎,致淳風於麟趾。」
2.祥瑞的出現。《魏書.帝紀第九》:「實望穹靈降祐,麟趾眾繁。」這是古人在詔書中說的一個願望,只是這種願望必須是道德教化遍及四海,才有可能出現。
3.誠信敦厚的美德。《宋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六》:「吾固以《詩》、《書》成麟趾之美也。」晉.陸雲《答孫顯世詩(十章)》:「志擬龍潛,德配麟趾。」唐.權德輿《奉和禮部尚書酬楊著作竹亭歌》:「家承麟趾貴,劍有龍泉賜。」
4.比喻高貴的行跡。晉.傅咸《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南朝.謝朓《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獻納宸樞,麟趾方定。」
中國古代,特別是黃帝、堯、舜、禹等聖王降世的時代,道德教化是由上而下的。也就是聖王及后妃先做出表率,王公貴族及其子女、普通的朝廷官員及官宦子弟也按照聖王所教導的道德禮儀為人處世。然後再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將道德禮儀傳達給親戚或家族成員,乃至全國民眾。如果說《關雎》等詩篇所講述的做人的標準是后妃、王公貴族等聖王身邊的人首先要做到的,那麼《麟之趾》詩篇中所講述的誠信敦厚的美德,就是王公貴族子弟及其親屬應該做到的。按這樣的道德教化方式去治理國家,才不會出現「上樑不正下樑歪」的現象。由此可見,當一個國家出現了社會道德風氣普遍敗壞時,執政者要負主要責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