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近日爆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三名腫瘤科醫生確診,其中一名三十多歲的醫生,病情更在短短數日內急劇惡化,最終不幸離世,令人惋惜。
我不熟悉醫療衛生事務,本來沒什麼可以評論,但日前收到一位讀者的訊息,他跟多位醫管局醫生及醫護人員私下討論此事,都認為牽涉到醫管局的「返工文化」及資源分配問題,希望我能反映一下。
根據報道及讀者提供的資料,那位英年早逝的醫生明顯是帶病工作的:2月4日他發燒、腹瀉,翌日仍堅持回到門診工作,2月6日因急性神智不清、缺氧、高燒送入 ICU,最終於7日猝逝。有護士向媒體透露,這位醫生非常盡責,即使休假也會回院值班。
到了11日,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對這位年輕醫生之死表示哀痛,又指他在病發前一刻仍在病房照顧病人,「其專業精神、對工作的熱誠和對病患的關懷,令我深受感動,實為醫護同業的典範。」
這位醫生無疑非常可敬,但發生這樣的事,只用「同業典範」四字來鞭策其他醫護人員,就足以掩蓋政府和醫管局的責任嗎?來訊的讀者表示不敢苟同,反而提出兩個疑問:為何醫護人員不敢請假?為何即使引入外援,人手依然緊張?
他說醫護人員長期過勞,「死頂返工」早已成為醫管局的文化。許多醫生、護士即使身體不適也不敢請假,既害怕人手不足,影響病房運作,也擔心惹來同事不滿——對很多人來說,「帶病工作」是天經地義,一如盧寵茂所嘉許的精神,「病發前一刻仍在病房照顧病人」才是對的。
另一個更值得留意的問題:既然政府已積極引入內地醫生,為何人手依然緊絀?讀者從醫生朋友們聽到的答案是:內地醫生不是不懂行醫,他們「在上面醫人都好地地」,但來港後用英文始終有隔閡,「語言不通諸多阻滯」,所以「部份外援未必幫到手,甚至會幫倒忙」。
香港財赤嚴重,各項支出勢必削減,醫院資源捉襟見肘,醫護壓力難免百上加斤。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前仆後繼的付出,到頭來也只是幫政府「擦屁股」而已。公眾讚嘆醫護的犧牲精神,亦往往忽略問題的癥結:資源分配失衡,並非靠前線拼命就可解決。
盧寵茂除了哀悼,其實還可以做些實事,例如想想醫管局是否該檢討病假政策,確保醫護生病時能安心休養,而非勉強上班。至於前線支援問題,也可審視近年輸入的「專才」到底有多大作用——當然,政府原意不見得真是為了解決人手問題,「換血」才是正經事吧?
最後,我想引用讀者一句精警的話作結:「醫生高薪厚職,不代表一定要工作至死,儘管我認同有班高薪厚職的官死不足惜。」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