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疑似爆發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員工群組,涉及3名腫瘤科醫生。其中一名30多歲醫生在感到身體不適3天後離世,其餘兩名醫生症狀較輕。院方在其中一名醫生的糞便樣本中檢測到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但死者的樣本則呈陰性。院方認為3人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可能有關聯,初步推斷與進食受污染食物有關。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醫生今日(1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3名受影響的醫生均來自腫瘤科,分別在2月4日、6日及10日出現發燒、腹痛及腹瀉等病徵。其中一名30多歲醫生2月4日感到不適,並在6日入院接受治療,最終於7日離世。

另外兩名醫生的病情較輕,其中一人已經出院。當中僅有一人的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已故醫生及另一名患者的檢測結果則為陰性。院方認為,3名醫生的發病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可能有關聯。

院方正與醫管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合作調查3名醫生在潛伏期間的飲食紀錄、曾到訪的餐廳及接觸過的人士,初步推斷感染可能與進食受污染食物有關,已於腫瘤科休息室取走約20個食物樣本,並安排食環署巡查醫院餐廳。

調查亦顯示,暫未發現3名醫生曾在同一間餐廳進食,但他們曾於醫院6樓休息室共餐,因此不排除因環境污染而受感染。院方已在腫瘤科辦公室及洗手間採集約40個環境樣本,並呼籲腫瘤科醫護人員若有不適應及時通報,亦不排除感染人數可能進一步增加。

感染後不應吃抗生素 否則病情會更嚴重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在記者會上指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潛伏期約2至5天,7天後可能出現併發症,該名醫生從腹瀉發病至死亡的時間極短,特別是死者原本健康和無長期病史,因此不排除其它致病因素的可能性。

袁續指,或需透過病理解剖以查明死因,因為該名醫生在病發後迅速接受抗生素治療,減少了確定病因的機會。他強調,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不應吃抗生素,否則病情會更嚴重。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強調,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不應吃抗生素,否則病情會更嚴重。(吳睿略/大紀元)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強調,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不應吃抗生素,否則病情會更嚴重。(吳睿略/大紀元)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大腸桿菌常見於人類和動物腸道內,大部份無害,但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可引致嚴重食源性疾病。感染後病徵包括腹痛、腹瀉、發燒及嘔吐,嚴重者或致「溶血性尿毒綜合症」,可能導致腎衰竭。所有年齡層皆有感染風險,幼童與長者尤為脆弱。傳播途徑主要為食用受污染的生肉、蔬果、奶類製品,亦可經糞口途徑、人際接觸及受污染水源傳播。

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個人及食物衛生、選擇安全食材、徹底煮熟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避免食用未經消毒的奶類及生食物。如出現嚴重腸道病徵,應立即就醫。@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