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馬可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兩人在經過欽察汗國時,拜見了別兒哥汗,受到熱情款待,並在此停留一年。

其後,他們跟隨旭烈兀的使臣前往「大都」拜見了忽必烈,並受到禮遇。時間是在公元1266年。

《馬可波羅行紀》中的 忽必烈

忽必烈向他們詢問了很多事情,比如他們的君主如何治理國土、如何斷決獄訟、如何進行戰爭、如何處理庶務,以及國內的貴族等級、教宗教會和社會風俗等。

忽必烈聽了他們的講述後很高興,遂請他們偕同一名元朝使臣前往羅馬,忽必烈還給羅馬教宗寫了一封信,請教宗派人到元朝,介紹基督教和歐洲的文學藝術。大汗還賜給他們金牌,上面寫著:三人所過之地,當地必須供應所需之物,如馬匹和護衛等。

三人到了羅馬後,才知原來的教宗已去世,覆命需要等到新任教宗即位。在拿到新任教宗格烈果兒的信件後,波羅兄弟帶著尼科洛17歲的兒子馬可於公元 1271年前往中國。他們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陸,然後從陸路輾轉於1275 年抵達元上都,隨後又抵達大都,皆受到忽必烈的熱情款待。

馬可聰明伶利,接受新事物很快,不僅很快熟習蒙古語,而且還對蒙文、蒙古人的戰術十分了解;也有一說是「他也學會了漢語」,這讓忽必烈十分喜歡他,封他做元朝的官,還讓他到各地出使。他先後到過現在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因此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和見到許多比歐洲先進的文化成就。

《馬可波羅畫像》。(公有領域)
《馬可波羅畫像》。(公有領域)

馬可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他完成使命後不僅奏報奉使之事,而且還向想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的忽必烈講述途中見聞,忽必烈和左右大臣都誇他將來「必為博識大才之人。」

在馬可的眼中,偉大君主忽必烈的形象是這樣的:「大汗風度翩翩,看起來讓人心生好感。」「不長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適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他有四位正妻,皆稱為皇后。」

而忽必烈對王朝的治理以及對百姓的體恤,比如莊稼歉收和災禍發生時賑濟百姓,都給馬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年黃曆八月二十八日是忽必烈大汗的生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向大汗獻貢品,所有宗教徒也一起為大汗祈福。

《行紀》中的元都城之繁盛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了當時聞名於世的「上都」,「內有一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此宮有牆垣環之,廣袤十六哩,內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亦見有種種野獸,唯無猛獸,是蓋君主用以供給籠中海青、鷹隼之食者也。」

英國詩人塞繆爾柯勒律治,公元1797年讀到《行紀》後,在其詩作〈悠然神往〉中如此寫道:「安樂的宮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動。這兒能聽見和諧的音韻,來自那地泉和岩洞。」

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元朝上都,彼時在西方國家被稱作Xanadu(仙那度),在英美的《韋伯英語大辭典》中被單獨列為詞條;歐洲天文學家還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幾百年來,Xanadu 成為歐美人士描繪神秘、美麗地方的形容詞,亦有宛如仙境之意。

《行紀》還描述了「廣大莊嚴」的汗八里城,即大都貿易的發達和戶口的繁盛。在大都城內、城外,有很多「華屋巨室」,居住著很多人,其中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或是來進貢的,或是來經商的。因此都城內來自世界的各種物品彙聚,這是世界其它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僅絲一項,每日進入城中的就有上千車,每車近500公斤,這意味著每日有差不多50萬公斤的絲進入大都,這的確令人驚歎。

而當時被稱為「行在」的杭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 種行業,每種行業有 12,000 戶。

在馬可的筆下,元朝有著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還有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這怎不讓人嚮往?

波羅一家人返回歐洲

在中國待了十幾年後,馬可的父親和叔叔都很思念故鄉,因此向忽必烈請辭回國,但忽必烈非常喜愛馬可,所以沒有同意。恰好伊兒汗國阿魯渾汗遣使向忽必烈求娶蒙古公主闊闊真,使者見馬可三人是拉丁人,且熟悉印度海沿途情形,便請求忽必烈允許讓他們同行。忽必烈忍痛割愛,同意了這個請求。

公元1292年,馬可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託,泉州出發,經海路,護送公主到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還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臨行前, 忽必烈賜予他們兩面金牌,持此沿途可以得到諸多方便,還讓他們捎去給教宗、法國國王、英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等國王的信件。

公元1295年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後,定居威尼斯。當地人很喜歡聽他們講述在東方的經歷。1296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被俘,在監獄中,他將在中國的經歷講給同獄的同伴─ ─ 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

該書剛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幾個月後,風靡整個意大利。公元1324年馬可·波羅去世前,該書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迄今為止,《馬可波羅行紀》已經有119 種文字的版本。

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 Collis)認為,這「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的廣泛復興。」其同時也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掀起了「東方熱」,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它被視為「世界第一大奇書」。

馬可·波羅對東方的介紹引起了西方人的熱情,歸根結底這與忽必烈推動東、西方友好往來,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各地之人來華,密不可分。◇(待續)

《蒙古部族圍攻巴格達·大汗的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蒙古部族圍攻巴格達·大汗的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