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忽必烈所轄的漢地,範圍逐漸擴大,統治中心也轉移到中原地區,如果繼續將「和林」作為帝國的都城,已經不合適。因此,在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年號和國號前後,忽必烈將都城從和林遷到了漢地。

公元 1263 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暫時取代和林。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1272年二月,忽必烈依舊採取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而上都則作為避暑的夏都,形成「兩都制」的格局。

大都,蒙古人稱之為「汗八里」,意為「大汗之城」,而從漢語的字面解釋,亦有連接天與地的「巨大都城」之意。

簡言之,「大都」是控制中國大本土的政治中心,而「上都」則是負責控制北方蒙古本土。帝王除了在上都狩獵行樂外,與蒙古諸王、貴族舉行的「忽里勒台大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也都在這裏舉行。

眾所周知,此後的明、清兩朝也都將北京作為首都。今天,「大都」的遺址早已被現今的北京城覆蓋,除了北城的一段土牆被開闢為「元大都遺址公園」外,我們已很難尋覓大都城的蹤跡,然而,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的發現,我們還原了昔日的大都。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

大都布局有說道

公元 1267 年(至元四年),中書省輔佐重臣劉秉忠在忽必烈的授命下,前往燕京開始規劃營建新都城。精通《易經》和禮制的劉秉忠在規劃大都布局時,一是基於《周禮·考工記 》「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禮制,將街道按照棋盤一樣進行規劃。也就是:城中縱橫各有 9 條幹道;宮城、皇城偏於都城南部;市場在皇城北部;宗廟、社稷分列宮城東、西兩側;大朝正殿在寢宮之南。今天北京內城的許多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舊蹟。

二是結合《易經》中的陰陽八卦、天地相合之法建造。如,為體現皇權至上、王者必居天下正中的理念,劉秉忠採用「中軸布局,左右對稱」的重要原則。也就是在大都正中設定一條貫穿南北長達 8 公里的「中軸線」,以此軸線為基準,設 置北京城的宮殿、寺院、街巷、市肆等。巍峨莊嚴的寺院、寺廟;左右對稱、寬敞平整的街道;前後起伏、恢宏壯美的宮殿格局,都圍繞這條中軸線產生。

「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份組成。大都外城共有十一座城門,其中東、 西、南三面均為三門,北面只有兩門。這與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對稱的布局很不相同。

據元人長谷真逸《農田餘話》記載,這應當是劉秉忠借用中國神話人物「哪吒」三頭六臂的結果,也就是說,南面三門象徵三頭,東、西六門象徵六臂,北面二門象徵二足。大都的各城門命名也多出自《易經》。

此外,考古證實,大都全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周長約28,600米。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部寬達 24米,基寬、高、頂的比例為 3:2:1。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描述大都城牆說:「牆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牆頭僅厚三步。」與現在實測的比例很接近。

大都全城的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一致,經過探鑽,在景山以北發現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遺蹟,寬達 28米,應當是大都中軸線上大道的一部份。值得注意的是, 當時大都的鐘鼓樓並不在中軸線上,而是位於中軸線偏西,即今天的舊鼓樓大街。這與後來明、清的北京城不同。

值得稱道的是,元大都還具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 和完善的「軍事防禦」。這對於城市的繁榮至關重要。

除了劉秉忠統籌規劃外,阿拉伯人「也黑迭兒」負責設計新宮殿。郭守敬擔任都水監,修治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並以京郊西北各泉作為通惠河上游水源,保證了大都與南部中國的聯繫。

可以說,元大都整體上體現了元朝 「至哉乾元」 的剛健和草原帝國的宏偉氣象,也為明、清兩朝奠定了都城的雛形。昔日的元大都我們雖然無緣親見,但通過明 、 清留下的紫禁城、太廟、天壇等建築,也可以遙想當年元大都的宏大。

公元 1273 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大都正式取代和林,成為政治中心。1285年,大都的宮城城牆、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 (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牆、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築陸續竣工。同年,忽必烈發布了令金中都故城居民遷入新都的詔書。蒙古人、漢人和外國人都有指定的區域生活。

此後10年間,有40萬至50萬居民自金中都故城遷入大都。在此時期,宮內各處便殿、社稷壇、通惠河河道、漕糧倉庫等建築工程也基本完成。後來元代各帝雖有添建,如孔廟、國子監、郊祭壇廟和佛寺等建築,但都城總體布局沒有變動。

忽必烈時期來華的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稱讚元大都「戶口繁盛」、「城內外人戶繁多」、「居民之眾」、「百物之輸入」、「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仿漢制 隆祀典

蒙古一直以來,祭祀之禮僅僅是割牲肉、奠馬乳、巫師致祝詞而已。到了忽必烈時期,開始大隆祀典。他依據漢人的做法,除了完成廟制和一切祭祀的典禮,還追尊皇祖、考妣之尊號與廟號。

公元1263年,忽必烈下詔在中都建太廟,次年奉安神主於太廟,初定太廟於七室制。之後,忽必烈命平章政事趙璧等群臣商議,最終祭祀設為八室,其中一室祭祀成吉思汗的父母(也速該、訶額侖)。一室祭祀成吉思汗和孛兒帖。另外四室分別祭祀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和他們的皇后。還有兩室分別祭祀貴由汗和蒙哥汗以及他們的皇后。

此前,歷代廟制,多為七廟、九廟之制,而元代實施八廟制。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白八室,形式上就是採用了八廟制。

公元1264年秋九月,奉神主於祏(shí)室,冬十月太廟建成,祭祖禮在太廟舉行,忽必烈尊皇祖成吉思汗為「太祖」。自此,蒙古宗室祭祀祖先的活動正式進入中原王朝祭祖軌道。

公元 1267年,忽必烈命僧人在太廟作佛事七晝夜,這是蒙元在太廟作佛事的開始,也是歷代郊廟之儀中所沒有的。

不過,蒙元太廟祭祀還保留若干蒙古的特色,如中原王朝通常由帝王主持,而蒙元祭祀則由巫祝主持,祭禮亦保留了部份蒙古習俗。而且每室以西邊為尊,東邊次之,沒有按照漢制傳統的太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序,這也是延續金代宗廟制度中採用的自西向東的室次,同時也是蒙古人尚右國禮的一種表現。

公元 1269 年,忽必烈下令營建大都時,沒有建造太廟,而是繼續使用中都太廟。直到1277年八月,忽必烈才下令在大都齊化門(今朝陽門)內北營建太廟,1280年建成,百官安奉太祖、睿宗二位神主入新太廟,並毀舊太廟。

除了祭祖,中國古代帝王重要的祭祀還有社稷祭祀。蒙元的社稷歲祭是從公元 1270年(至元七年)十二月開始的,忽必烈通常是遣使致祭社稷,流程大多同祭祖。◇(待續)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在大都的王廷。(公有領域)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在大都的王廷。(公有領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