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紀曉嵐,他文情華瞻,所出妙聯絕對,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渾若天成, 堪稱對句奇才。他處事圓達,既能體察聖心,又能智鬥奸臣。雖經宦海沉浮,卻能保命全身,實為隱之大者。他學究天人,前有《四庫全書》之鴻篇巨製,後有《閱微草堂筆記》之醒世佳作,實為一代文豪。觀其一生,文績卓著,才名遠揚,為後人所傳頌。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後遷至獻縣,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父親紀容舒(1685— 1764 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人稱姚安公),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台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一、少年才子 

在直隸的東南隅,河間府的轄境內,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縣邑,名叫獻縣。這裏, 地勢坦闊,平疇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縱橫,道路寬廣,是京贛通往東南地區的門戶。

紀曉嵐天資聰穎稟賦異常,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極為敏捷。不僅經、史、子、集無所不通,而且工詩、善賦、能文,尤長於聯語對句,有「神童」之稱。

到了九歲這年,紀曉嵐到縣裏參加童子試。入考場前,他正拿著一截樹枝和幾個相識的考生玩耍。看見擔任主考的教諭來了,紀曉嵐趕忙把樹枝藏在袖筒裏,恭恭敬敬地向教諭大人問好。教諭看著這個小頑童,心中喜歡,便想考考他。於是把紀曉嵐叫到身邊,出了一聯,要他來對,上聯是:「小童子暗藏春色。」紀曉嵐聽了,心想先生定是看到了自己剛才頑皮的樣子,便趕快對了一句下聯:「老宗師明察秋毫。」教諭沒想到紀曉嵐對得如此巧妙,不禁連連稱讚。

後來,紀曉嵐到河間府參加童生試,考官三年前剛中舉,正躊躇滿志,聽說這個紀曉嵐就是有名的小神童,便有心要考較考較他的才思。考官出了一句上聯:「十歲玩童,豈有登科大志?」誰知紀曉嵐不但絲毫不膽怯,而且反唇相譏,對了一句下聯:「三年經歷,料無報國雄心!」考官聽了,心中不悅,卻又無奈,猛然抬頭看見門上貼著的門神,一句上聯便脫口而出:「門上將軍,兩腳未曾著地。」紀曉嵐不假思索地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看這「神童」對得如此工整巧妙,心中歎服。

半年之後,這位考官升任河間太守。這天路過崔爾莊頭的官道,看見路邊有一群小孩正在玩耍,恰巧他們玩的球打進了轎子,太守身邊的衙役厲聲喝斥,嚇得一幫小孩四散而逃。只有一個小男孩不但沒跑,反而上前攔轎索球,太守仔細一看,認出他正是紀曉嵐。紀曉嵐此時也認出了這位太守就是他參加童生試時的主考,於是上前施禮問好。太守晃一晃手中的球說道:「好吧,我給你出一上聯, 你若能對得出,就把球還給你。」紀曉嵐笑著答道:「請大人指教。」

太守說道:「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紀曉嵐脫口而出:「太守兩千石,獨公……」最後一字卻遲遲不說出口。太守訝然追問:「獨公怎樣?」紀曉嵐笑答:「太守大人如果把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假如不還……」「不還怎樣?」「那便是獨公貪!」太守聞此言,哈哈大笑,心想這孩子聰慧狡黠,膽大過人,將來必成大器,心中高興,便將球還給了紀曉嵐。

時光飛逝,紀曉嵐在後來的童試、縣試、府試、科試中連戰連捷,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中解元。但乾隆十五年,紀曉嵐的生母張氏去世,紀曉嵐因服母喪, 錯過了兩次參加會試的機會。直到三十一歲時,紀曉嵐才等到了機會。他連闖三關高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二、初入翰林 

紀曉嵐得入翰林,自然春風得意,他雖不善交際,但也常到幾位前輩府上行走,在他們的指導下,學問日長,閱歷漸深,很快適應了官場生涯。但紀曉嵐自幼恃才逞強,雖已進人官場,這一性格仍未改變。

有一次,紀曉嵐和劉墉等幾位文友聚會,劉墉提出要集詩對句,各位文友一致贊同,幾聯對出以後,人們慢慢地失去了興致。因為這種應酬之作,早已是這幫才子的老生常談,可以說個個都是行家裏手,毫不耗費心力。

這時劉墉想起了一件事,對大家說道:「大柵欄的一家剃頭店掌櫃,前日到我府上請題匾額,我為他寫了整容堂三字,卻一時沒有想出上好的對聯,煩勞諸位兄台代撰。各位意下如何?」

劉墉話聲剛落,紀曉嵐便答道:「石庵兄,我有一現成聯語,寫出就可應付了。」說完他就吟出了這副對聯:「雖然毫髮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大家聽了,齊聲叫好,只是嫌他對得太快。

這時,又一個人說道:「我也有一聯,雖不如紀兄之聯工巧,但作為剃頭店的門聯來用,卻也使得。」此聯便是:「不教白髮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大家也很欣賞這副聯語,正要請劉墉寫出。紀曉嵐卻又道出一聯:「到來盡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眾人雖覺此聯甚妙,但嫌紀曉嵐只顧自己逞才,不管他人顏面,心中都有些不悅。不過紀曉嵐脫口對句的事情也一時傳為佳話。

三、結怨和珅 

乾隆帝晚年,寵信大貪官和珅,一時間,和珅位高權重,幾乎一手遮天。而朝廷內外大小官吏,也大多趨炎附勢,逢迎奉承。紀曉嵐此時也是朝中大員,但他始終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堅決不與他們同流合污,並且不時藉機諷刺和珅。

和珅新造了一座府邸,在花園中建了一座涼亭,要在亭上鑲一亭額。紀曉嵐是文章聖手,他便求紀為之題寫。紀曉嵐雖不願輕易得罪這個勢利小人,但又看不慣其所作所為,見和坤這次有求於自己,便想暗中嘲弄他一下,讓這位目中無人的權貴,不要太張狂了。於是紀曉嵐謙和地接待了和坤,又鄭重其事地為和珅題寫了兩個大字:「竹苞。」

這「竹苞」二字,本是《詩經》中的詞語,其原句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人們常以「竹苞松茂」頌揚華屋落成,家族興旺。現在紀曉嵐只寫「竹苞」二字,和珅以為文簡意豐,別有韻味,心想紀曉嵐的學識確有過人之處,又看紀曉嵐平日很少給人題字,今日卻對自己恭恭敬敬,心中自然有分兒得意,便興致勃勃地拿回府去,製成金匾,端端正正地掛在亭上,並且常常向別人炫耀。

一天,乾隆想起和珅新蓋的府邸,便來到和府參觀。到了和府花園,乾隆看見亭上的匾額,便問和珅:「這匾額是何人所書?」和珅告知後,乾隆哈哈大笑,一說道:「是啊,也只有紀曉嵐才能寫出這個詞兒來……」和珅見皇上笑得古怪,不解其意。在場的劉墉對和珅笑道:「依鄙人之見,這是紀春帆(紀曉嵐別字春帆)在和你開玩笑!」和珅問:「他和我開的甚麼玩笑?」劉墉笑道:「你把『竹苞』二字拆開來看,豈不是『個個草包』嗎?」和珅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又羞又惱,雖然當眾不便發作,但心中恨得咬牙切齒,暗暗下定決心要報此仇。自從這一回,紀曉嵐便與和珅這個專會巴結奉承的權臣,結下了仇怨。

四、謫戍天山 

果然時隔不久,紀曉嵐同和珅的關係便緊張起來,和珅幾次進讒言,參奏紀曉嵐。但紀曉嵐也是乾隆的愛臣,乾隆見和珅講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便勸慰和珅一番後了事。

和珅的陰謀不能得逞,哪裏會善罷甘休。終於,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天,和珅找到了報復的機會。這年春天,尤拔世當了兩淮鹽政,到任後風聞鹽商積弊,也想趁機撈一把,氣惱之下向朝廷奏報前一任鹽政普福借鹽引貪污索賄。乾隆大驚,因為兩淮鹽引一項,已有二十多年沒有上報備案了,其中說不清會有多少矇混侵蝕的積弊。乾隆於是密派江蘇巡撫彰寶,會同尤拔世進行清查。兩淮鹽引案就這樣悄悄地拉開了序幕。這是乾隆朝著名的大案之一,其株連之眾,史所罕見。

彰寶、尤拔世接到皇上諭旨,立刻加緊盤查,不久即查出多宗大案。紀曉嵐的親戚原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也牽連在內。早在案發之初,和珅即得知此案牽連到盧見曾,心中暗自得意,便派人秘密監視紀曉嵐的動靜。

此時紀曉嵐也是左右為難,最終想出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裏,用漿糊把口封好,裏外沒有寫一個字。然後差人連夜送到盧家。盧家細想之下,明白了信封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資財,轉移到別處。查抄的人來時,已經是半月之後了。和珅不肯善罷甘休,便三番五次地向乾隆狀告紀曉嵐洩露查鹽機密。

乾隆也覺此事有些蹊蹺,便親自查問紀曉嵐。紀曉嵐見自己否認也無益,索性坦承其事。乾隆雖然不悅,但又欽佩紀曉嵐才智過人,於是將他從輕謫戍烏魯木齊。和珅本以為這次能將紀曉嵐置於死地,沒想到他竟然能死裏逃生。不過這次報復得手了,也使他暗吐了一氣。◇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