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走上天堂,我們走入地獄」,這幾句出現在大文豪狄更斯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名句多年來一再被各界引用,因為我們一直面臨十字路口艱難的抉擇。之所以艱難,只因無論選哪一條路都是「痛苦的」、都要付出代價,「大」的短痛之後有一勞永逸效果,不肯短痛就會繼續沉淪讓痛苦延續,甚至走入之境。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經濟不景氣就與世人長相左右,儘管其間時有所謂的曙光乍現,仍是乍暖還寒。大家不免納悶:各國政府不是都在「拚經濟」嗎?甚至各種國際組織也都在竭盡腦汁、相互拉拔經濟,為何都沒有起色呢?
狂印鈔票成癮的後果
眾所周知,全球通用的藥方就是「印鈔票」:一來刺激需求、二來減輕或化解債務。然而,談虎色變的「通貨緊縮」沒能消除、「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卻如影隨形、「停滯膨脹」的局面呼之欲出。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簡單的說,「印鈔救市」、「以債養債」都非治本之策,連治標都不是,而是「酗酒」、「毒癮」的飲鴆止渴方式。
其實,有識者早已示警,我們正重蹈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亦即,經濟衰退、蕭條會持續一段很長時間,端視世人能否因應得宜,能否了解必須支付相當代價才能起死回生;也就是說,要了解「要短痛,還是長痛,不可能不痛」。由政府祭出「救經濟」政策、美國聯準會帶頭使出「印鈔救市」的老招來看,苦日子恐怕是沒完沒了。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提出的「安倍經濟學」更是猛烈的貨幣寬鬆政策,藥劑之強遠甚於美國,而毒性之烈禍害更大。
安倍的那套救市政策是典型的凱因斯,也就是——「政府創造有效需求」,自30年代沿用至今,讓30年代的場景一再重演,而且每下愈況,如今已近病入膏肓。這些用盡各種方法印製鈔票來刺激需求,讓物價、樓價等維持高檔,使勤儉持家、節約儲蓄者被指為戕害經濟的罪人,而「人人都省錢,經濟就完了」就是鮮活地反映這種觀念。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說法,這種還是時下流行的觀念和政策,若是不改,人類將無法免於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的一再重演,而且力道和程度將越來越重。
轉個念面對不景氣
說實在的,經濟不景氣,金融風暴的發生看似壞事,其實是一種警告,是一個重錘,要敲醒迷茫的世人檢討到底做了甚麼錯事。以金融海嘯來說,正是告訴了人們貪婪、不誠信、濫用金融、製造並炒作有毒金融商品;以大蕭條來說,是投機泡沫讓「生產或供給大量過剩」;而一般物價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長期下跌的「通貨緊縮」,就是反映出的現象,此時正是平常有儲蓄者「搶廉價貨」的好時機,但因泡沫實在太大,必須有一段調整時間才能清理掉。不可否認的,這段期間有人會破產,會有大量失業,沒有儲蓄者甚至面臨斷炊危機,是有必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互助救難精神來救人,但被救助者應懷感恩並儘快改正錯誤,重新奮起。這種市場調節方式,最能讓經濟不景氣快速觸底,才能在付出「相當代價」後否極泰來,讓經濟健康發展。
政府的「刺激消費,創造需求」政策,到頭來反而是阻礙經濟健康復甦的因素。有必要再次強調,政府「印鈔救市」和振興經濟政策,不但是「毒癮」,而且「越用越無效」,經濟體質也愈見虛弱,應趕緊改弦更張為要!
我也知道,以上的說詞很難讓人理解,必須有完整的大篇幅論述才能講清楚、說明白。這本十多年前(2011年)出版的《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Endgame:The End of the Debt Supercycle and How it changes Everything)正是扮演此種功能的一本書。這本書將全球經濟危機實況清楚闡述,並以理論來明白剖析,將來龍去脈以十五章加上引言、結論,完整的解讀,作者們引用凱因斯所得恆等式,但並非肯定政府支出的功效,而是質疑政府排擠民間投資的資金,從而導出政府財政赤字,終而積累龐大公債,歐債當然最知名,實情是各國都負債纍纍。
撙節才是刨根治本之道
大債時代危機如何解決?作者們認為,「唯有時間和撙節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長期貨幣政策是無法解決的;作者們也指出,「經濟衰退在定義上具有通貨緊縮特性」,而且經濟體是非常脆弱的,具有高波動性與信用危機後衰退的頻率大增,「削減支出比增稅更能改善信用危機後的經濟體質」。這是我在上文所強調的「短痛」、「市場調節」之觀念,也是米塞斯(L.Mises)和海耶克(F.A.Hayek)領導的「奧地利學派」(AustrianSchool)之理論。(作者們在書中有以一小段介紹這個學派的模式)
簡言之,「政府支出要砍到見骨,稅收也是如此」,優點是「一次痛到底,才能從最壞和最深的衰退中復甦」,缺點是「必須承受高達30%的失業率,並且可能會有另一次的衰退,而且需要極長時間才能恢復」。這是「置於死地而後生」的藥方,也是刨根治本之道,但作者們也明白表示:「這個學派的主張幾乎不可能被應用。」因為各國政府急於迎合「短視且怕痛」的人民,於是「酗酒」、「毒癮」式的凱因斯「印鈔救市」屢屢被採用,而且以「這一次不一樣」來迷惑自己繼續服用。那麼,是不是已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呢?
本書的緒論以〈盛宴的落幕〉暗示前景淒涼,作者們強顏歡笑,以文字明示樂觀,且認為「我們一定會撐過的」,並對其子女說:「經過1970年代的艱困時期,當2020年到來時,新的醫藥和科技讓生活變得更進步,那時沒有人會想要回到2010年的好時光。你們會活得更久(我也希望自己多活幾年享受一下含飴弄孫的生活)。在1975年,我們不知道新的工作機會在哪兒,那時景氣真是冷到不行。不過,新的工作就這麼出現了,而未來也將會如此。」「那有沒有更好的消息呢?你們還年輕,還是個孩子(真的!)。我直到35歲左右才有比較好的收入,也有些意外之財(抽中一部手機)。就算在那之後也不是事事順遂,但畢竟壞年冬過去了。我們也有了家庭,國家和世界也更加心手相連。」
作者最後還叮嚀其子女:「做你喜歡的事。努力工作、存錢、控制花費,還有想想如果有一天經濟衰退了,手邊的工作是不是值得做下去。注意公司的獲利情況,把自己變成公司最重要的員工。並且相信一切會更好。2020年代想必是史上最寒冷的時期,直到我們卸下債務超級循環的重擔,重新啟動成長引擎。最重要的是,老爸以你們為榮,並且愛你們。」
這是實在又真確的建議,讀者不妨汲取書中精確、獨到的見解,細細咀嚼之餘,相信會有所收穫。#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