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寫字樓市場供應持續增加,租賃和買賣壓力顯著。
這種供過於求的局面來自多方面因素: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大陸商業環境惡化,交易活動減少。西方企業紛紛撤資或縮減在港支出,加上儘管中港已全面通關,國際銀行撤資的情況仍未改變,使陸資企業的回流難以填補市場需求。
根據2023年統計處數據,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地區總部數量自2020年至2023年減少了168家。其中不少是甲級寫字樓租戶,導致租約終止,市場空置率進一步上升。
在駐港外企中,大陸占比26%、日本17%、美國15%,其餘國家合計41%。外資離港或成為寫字樓業務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儘管有部分陸資湧入,但在大陸經濟疲弱的背景下,難以完全填補外資離場的空缺。
空置率高企與隱形損失的擴大
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甲級寫字樓總空置面積升至1,500萬平方呎,中環區空置率達14%,創二十年新高。
差估署最新數據顯示,按8月中環每平方米833元(港元,以下同)的平均租金計算,空置空間每年潛在租金收入約129.45億元,但目前無法實現,成為「隱形損失」。
截至2023年底,寫字樓總空置率為14.9%。甲級寫字樓空置率16.0%(見圖1),高於1998年金融風暴的15.3%及2003年沙士的13.7%。各分區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均逾10%,範圍為10.0%至17.3%。
核心區逐漸失色
高利率環境和地緣政治緊張,令投資者對寫字樓市場保持觀望態度。企業縮減辦公面積,遷至非核心區以節省成本。傳統金融中心如中環,以其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的集中優勢,長期以來在租賃市場上保持領先。然而,隨著市場需求變遷,其優勢逐漸失色。
依差估署數據,2024年8月中環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按年下降約18.7%;8月中環租金指數為234.6,遠低於去年同期的262.8。
根據中原工商舖季刊,2024年5月,世茂集團以約7.3億元出售中環中心63樓的全層寫字樓,成交呎價約為2.8萬元,這一價格相較於2017年3.3萬元的平均購入價,幾乎顯示出虧損交易的情況。
由於租金高企和成本壓力,九龍東和尖沙咀等新興地區成為租戶的新選擇,這些地區的租金僅為中環的一半吸引了大量對成本敏感的企業,改變了香港商業地產的布局。
財報揭示業主承受壓力
香港寫字樓市場面臨持續壓力,業主的財務表現受到顯著影響。主要上市房地產公司如長實集團(01113)、恒隆地產(00101)、恒基兆業地產(00012)、新鴻基地產(00016)、太古地產(01972)、嘉里建設(00683)和九龍倉置業(01997)的財報顯示,2023至2024年上半年部分公司虧損顯著。
與2023年同期數字相比,2024年上半年各公司淨利普遍下滑,其中新鴻基地產的淨利減少49.7億元最多,其次是九龍倉置業減少28.47億元,恒基兆業地產減少21.37億元(見圖2)。
本港房地產公司普遍面臨高空置率、租金下滑及需求疲弱的挑戰。
2024年上半年,上述房地產公司揭露的辦公室租賃收入表現不一,恒基兆業約12.92億元,與去年持平;恒隆約為5.07億元,同比下降8%;長實約為8.9億元,相比去年減少7.68%;新鴻基年減3%;太古同比減少6.96%;嘉里按年減少6%;九龍倉收入下降2%,營業盈利減少5%。
經查各大房地產公司財報,從其對市場的回應可見所面對的壓力:「長實」表示寫字樓和零售物業的租賃需求疲弱;「恒基兆業」指出租金持續受壓的原因是租賃需求放緩及未來大量新增供應;「九龍倉」稱市場受到經濟疲弱及供應過剩的雙重夾擊;「嘉里」則預測香港和內地的住宅需求將持續疲弱;「恒隆」稱過去半年經營環境為近年最嚴峻;「新鴻基」認為不明朗的經濟前景拖累了寫字樓需求;「太古」表示在經濟不確定性下,企業在租賃辦公空間時態度更為審慎。
面對營收壓力,香港寫字樓業主採取降租、彈性條款等策略,並逐步轉向非核心區域或開拓新業務。若需求短期內無法回升,財務壓力恐加劇,影響長期盈利。市場復甦的關鍵在於全球經濟改善、政策支持及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若外資恢復信心並擴展業務,寫字樓市場才有望重現活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