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陣營繼續吹奏所謂「熊貓經濟」,親共媒體報道商戶推出熊貓產品帶動生意,商場以大熊貓做主題布置,另有不學無術的議員建議把大熊貓打造成「明星」。根據「Google趨勢」的香港地區數據,在YouTube平台上,「河馬」在過去90天的熱度超越「熊貓」,比例為42:25,似乎「河馬」才是明星?
數據不會說謊,「河馬」今年首5個月在YouTube近乎零熱度,而「熊貓」在港府吹奏「熊貓經濟」前一直有一定熱度。但由今年5月起,「河馬」突然爆紅,在7月起逐漸超越「熊貓」。原因當然跟今年5月《東張西望》播出的「何太何伯事件」有關,網民戲稱她為「河馬」。由5月起,「何太」在YouTube上的熱度遠超MIRROR、江旻憓、林明禎等人氣明星,上升趨勢仍未減退。
「何太」真人騷熱潮是香港社會不正常一面的側寫,YouTube人工智能演算法為了廣告費而推波助瀾,同時也反映出大量香港人已不太關心政治、政策、時事等沉悶的話題,只想取笑和咒罵何太何伯,關心他們何時被捕,當中包含難以被量化的反中共和反大陸人情緒。
現時網上免費娛樂氾濫,劣幣驅逐良幣,導致電影業低迷。正如每天都有大量批評「何太」的評論影片,搶走了觀眾一定的時間。李家超早前說香港正經歷經濟轉型期,他或許部份正確,例如電影產業的確進入了「寒冬」一段長時間,編劇及導演陳慶嘉近日在電台節目上透露,現時只有3部港產片正在開工。
大陸經濟差,越來越少北水南下投資港產片。最近多齣新戲的預告片都顯示由香港政府融資或資助,而它們都是小品電影。電影公司不敢冒險投資,例如「高先」自從2022年《緣路山旮旯》後未有再投資港產片。「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賺不到錢的行業自然走向衰落。原來數年前的《明日戰記》、《毒舌大狀》、《正義迴廊》不是小陽春,而是迴光返照。
不過,我認為香港電影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獨有優勢,例如最近十一長假期,無數大陸遊客到油麻地警署門口「打卡」,因為那是香港電影劇集的經典景點。我聽過一個笑話:「現在的大陸遊客很愛香港文化,因為他們那麼窮困都要來香港觀光;以前大陸遊客只愛名牌,並非愛香港。」
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若有1%人熱愛香港流行文化,都有1,400萬人,比香港人口還有多。這解釋了為何TVB過氣藝人到大陸唱歌,就算唱得很難聽,例如陶大宇,也有粉絲擁戴。《九龍城寨之圍城》和最近獲提名台灣金馬獎的多齣作品,都證明了香港電影業就算由以前的龐大工業村,變成近年的手工啤工場,仍可以衝出國際。
流行文化是最好的宣傳品,例如外國人仍記得李小龍和成龍。香港政府應該大搞「港產片經濟」,加強融資拍攝更多港產片,同時保育舊港產片的經典場景,以吸引遊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