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王先生前一陣子因為右上腹疼痛持續約1個月,但無其它排便狀況改變或出血症狀,於是前往醫院檢查。經由大腸鏡檢查診斷為升結腸大腸癌,手術後確定為第三期,需要接受化學治療和持續追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廖敏凱說,現今年輕族群罹患大腸癌的比例越來越高,臨床統計發現,40歲~49歲族群的發生率在過去20年中幾乎翻倍。

事實上,此情況已經成為全球化趨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 )於2021年發表的指引顯示,篩檢大腸癌的族群起始年齡應由50歲放寬到45歲以上,為合理的建議。

廖敏凱表示,引發大腸癌的原因,一般認為除了基因、家族病史之外,飲食和生活方式為可能肇因,較高風險因子包括缺乏攝取高纖維食物、運動量不足、抽煙,以及經常吃油炸食物、燒烤或加工肉品等,因此有上述情況的族群,更需要定期篩檢,才能防微杜漸。

廖敏凱指出,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如糞便帶血、排便頻率變化、糞便變細、腹部疼痛或有硬塊、體重減輕等,但出現明顯症狀時,通常病況已發展到後期,病患也就需要接受開刀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進階的治療,而且併發症比較多,預後也比較差。

廖敏凱補充說,40歲~49歲的族群正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一旦罹癌即是社會和家庭的巨大損失;因此建議此族群能多注意身體和排便的情況,出現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早期發現和治療,才會有更好的療效與預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