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的林小姐家中有乳癌家族史,外婆的乳房外觀有明顯凹陷變化,但是個性太過保守害羞,延誤就醫而錯失乳癌治療的最佳時機,因乳癌而離世。
她的阿姨也在3年前,意外發現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這幾年,家人也在身邊不斷叮嚀一定要定期安排乳房檢查,所以她將家人的叮嚀放在心中,每一年都會為自己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所幸檢查結果均為女性常見的良性纖維腺瘤,但超音波報告上仍建議每年需要進行1次追蹤檢查。
不過,自從2020年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因為乳房檢查必須在醫療院所進行,她擔心會因而增加染疫風險,也由於認為纖維腺瘤是良性,加上乳房摸起來也沒有太大異常,因此就暫緩原定的乳房超音波檢查。
一直等到近期疫情略微趨緩,距離上次檢查也已經時隔2年,她就前往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待檢查結束後,結果當日隨即出爐。
為她說明檢查結果的醫生指著螢幕上的畫面,可見到超音波影像顯示右側乳房,距離乳頭處約3厘米的位置,有一個約2.3厘米輪廓邊緣不規則的低回音影像,高度懷疑是乳癌,後續轉介到醫院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確定罹患乳癌第二期。
乳房纖維腺瘤的特徵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生沈彥君說,乳房纖維腺瘤好發於35歲以下的女性,有時候可以藉由觸摸發現,摸起來平滑、有彈性,輕壓可能感覺輕微疼痛,與周遭組織有明顯界線,就像是一顆小圓珠一樣;與乳房纖維囊腫相同,這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病灶。
當檢查結果為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做後續的追蹤和處置建議,通常會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追蹤。
良性病灶要定期追蹤
沈彥君表示,女性朋友不可因為檢驗結果是良性,就忽略定期檢查,因為一次的健康檢查結果不代表一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
雖然良性纖維腺瘤轉變成惡性乳癌的機率不高,但是發現乳房有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時,兩者雖然都是乳房常見的良性病灶,仍然需要做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病灶的穩定性。
在定期檢查中,一旦發現有某個病灶快速生長變大,或是出現異常特徵,此時就應該更加密切追蹤注意,甚至需要切片檢驗或手術切除,因為良性病灶仍可能發展為癌前病變或惡性變化,比如非典型細胞增生和癌細胞。
乳房病變有多種樣貌
沈彥君補充說,當乳癌發生時,不是只有硬塊的表現,其實乳癌的症狀有多種樣貌,常見的症狀為乳房腫塊、乳頭分泌物、乳房皮膚出現凹陷、紅疹、潰瘍、腋下腫塊等,每一種症狀都需要提高警覺。
另外,要特別提醒的是,當乳癌為原位癌或初期,病灶範圍比較小,因此外觀和觸感尚未出現明顯變化,在檢查影像上可能會近似良性病灶的表現,或是發生位置比較深層,無法靠自我觸摸來提早發現,因此定期且持續進行乳房檢查追蹤,包括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乳房動態磁振造影等,藉此掌握每個病灶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主動為乳房做好把關
沈彥君在此提醒所有女性朋友,一定要重視乳房的健康狀況。由於肥胖者、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者、乳癌家族史者、曾經單側罹患過乳癌者、乳房有不正常細胞增生者、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在12歲前或55歲後停經者、未曾哺乳者、經常飲酒者、有抽煙習慣者等高危險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所以應該更主動為乳房做好把關的動作,定期檢查追蹤。
台灣乳房醫學會也提出,臨床統計顯示,台灣罹患乳癌的年齡已逐年下修,甚至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了10歲,而且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導致許多女性正在職場衝刺、忙於家庭照護,甚至在追逐夢想的期間,一旦確診乳癌,不但要立即面對生命長度和抗癌歷程的擔憂,還要被迫停擺身邊的所有規劃,因此一定要重視乳房健康,做到定期篩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