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香港的外國人也不融入」的臭蟲論,與我提出對移民垃圾的批判並沒有實際的關係,但我在上一篇專欄文章也抓住機會,比較了兩地移居者的移居動機和社會條件,去反思「融入」的本質。這一次,我就回應一下另外一位朋友的論點:
「既然移民失敗與否,都關乎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那麼失敗與否,就只能由自己定奪?如果滿意自己的融入進度及移民生活。我又有甚麼立場可以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其他人身上,並指控其他人是移民垃圾?」
「移民」失敗的定義
首先,我在談及移民垃圾的文章,已經清楚說明,移民成功或失敗,的確只關乎自己當初設立的目標,並以一個立志居於德國深山,清楚不想跟其他德國人交流的人作例子,說明德文水平永遠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合不合乎自己要求的評價。
客觀來講,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成功;無法達到的話,就是失敗。這不單是一個客觀的標準,亦是「失敗」在字典裏的定義。
「失敗」不等於「失敗」
我要強調,失敗是人之常情,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移民失敗,並不代表個人品格有問題。一開始我剛移居德國的時候,語言不通,人生路不熟,很多之前想像可以做到的事情,都未能達成,最後面對生活難關,都不得不低頭承認自己最後失敗。所以「失敗」並不等於「失敗」,前者是「能力不足所達到的挫折」,但會否成為後者「應受批判的移民垃圾」,其重點是如何面對初期的失敗。
真正「垃圾」的道德矛盾
如我之前所說,能力不足並不會使你成為移民垃圾的。但我看見的「移民垃圾」,其言行實在令人感到矛盾:
明明自己有所不足,拒絕承認,但同時在自己的朋友圈子炫耀自己移民「成功」,樂於分享自己的「奮鬥經歷」;
常把移居外地幻想成一個夢想生活的跳板,但又埋怨德國社會「歧視」外人,認為自己受人限制才未能大展拳腳;
一開始滿嘴「為新生活想像奮鬥」、「想做一門生意」、「想在異地幫到其他香港人」,但從不檢討自己語言及學習能力不足導致辦事困難,自身難保,計劃遲遲未能實行;
打著「追求融入」的旗號,但在異地還堅持在香港的一套。
以上四個矛盾,分別折射出移民垃圾的「虛榮心」、「推卸責任」、「言行不一」和「故步自封」的可怕劣根性!
凡是擁有這種虛偽和分裂的移民心態,就是我要大力批判的移民垃圾!
為何要批判移民垃圾?
可能德國比較遙遠,但在英國,大量港人移居當地,「移民垃圾」出現的現象,已非新聞。為何我要立意大力批判?
香港各方面的環境(例如政治、教育)均快速惡化,大量港人尋求出逃和離開的窗口,很多國家也因為香港的局勢提供不同類型的救生艇或針對年輕港人的移民優待,中介公司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導致以往很多沒有移民條件的人,都「下巴輕輕」決定離開,在遇上外地的困難後,卻不肯面對,為世界各地帶來一批移民垃圾,害人害己。
我寫的專欄文章,不是要侮辱所有移居外地的香港人:大多數決定移民的香港人,也能夠開放自己心靈,努力追求融入,學好當地語言文化,為移居地的社會貢獻良多。
但面對移民垃圾的現象,我就要用赤裸的語言,提醒離散港人不要因為在異地遇上困難,而成為那少數可怖而偽善的人!◇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rubbish3/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