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繼續討論「移民垃圾」的是是非非!

轉貼專欄文章後,有人不認同我的言論,並有以下回應:

「為何你不批評身在香港的外國人,他們永遠不會學一句廣東話,終日在國際學校,圍爐取暖?」

臭蟲論本質

這是一個典型的臭蟲論:身在香港的外國人,融入情況是好是壞,對於我去批判少部份擁有畸形移民心態的香港人,完全沒有邏輯上的半點關係,理論上就沒有回應的意義。

但撇開臭蟲論這類低級的論點,我們也可以嘗試比較一下「在香港的外國人」,和「在德國的香港人」,有沒有甚麼異同之處,讓我們可以更加好反思移居外地的本質。

首先,抽離身份,我認為如果一個外國人,去到一個新的國度,都應該要儘量開放自己的心扉,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人嘗試進行交流,虛心學習一種新的文化。未能持有這個開放的心態,我都認為是值得批判的。所以,不論拒絕融合的是在港外國人,還是在德香港人也好,對事不對人,我都不會認同他們所為。這點可算是「利申」:不是我崇洋媚外,香港的外國人就高人一等一定有道理,而在德國的香港人就錯的!

當然,在港外國人,總有幾個都符合我對移民垃圾的定義,但會否佔更大比例?我的回應是否定的。在此我再先聲明,根據個人觀察,香港「移民垃圾」可幸為數亦不多,但重點是對本質的討論:

外國人真想「移民」香港嗎

首先,大家可以猜想一下身處香港的外國人,有多少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永久的落腳地?他們有多少會認為自己想永久「移民」香港?有多少人是希望得到香港護照,依賴香港的福利?又有多少人會吹噓自己移居香港成功,炫耀自己的成就?

據我的觀察,大部份外國人來港生活的目的,都是為了短期或中期的工作機會(比較少會一開始就決定逗留超過10年)。對於我來講,這是一個清晰的交易。他們可以為香港的經濟活動付出,香港也會接納他們作為Expat,時候一到,很多外國人就「返鄉下」,乾乾淨淨。

試問有多少香港人是一早就計劃定回流?在港外國人,多不以永久成為香港一份子為移居目標,與港人移居外地,多為謀求外國優厚生活條件而決定長期居留,在動機及計劃上,有明顯的分別。

兩地社會環境可比較嗎

另外,除了廣東話之外,因為歷史原因,英文在香港也是重要而流通的語言,而且外國人英語圈子十分龐大,廣東話又是一門極度困難的語言。因為幾年職業生活,將子女送到本地學校,並投放大量時間學習廣東話,如果能夠做到,自然令人肅然起敬(例如河國榮、布韋傑很受香港人尊敬),但如果未能做到,我亦可理解。

相比之下,英文是否屬於德國的官方語言?英文在德國的普遍程度可否與英文在香港的普遍程度相比?德國有沒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港人圈子,足以讓港人輕鬆做Expat,然後抽身?

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就知道「移民垃圾」的問題,套用在「在港外國人」和「在德香港人」兩個群體,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不是偷換概念,自圓其說,而是其移居本質和當地語言社會條件有所不同。

結論

雖然以臭蟲論回應我對移民垃圾的批判,已經暴露了自己討論的謬誤,但比較之下,原來連兩種臭蟲都根本不是同一個品種,這種回應就更加沒有價值了!◇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rubbish2/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