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千百年來,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膾炙人口,三過家門而不入,更顯出大禹為天下黎民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懷。

大禹治理黃河

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漢書》,當時叫河,或大河。

久遠年代以前,黃河上下游不是連通的,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黃河運動」,使黃河上游切開積石峽流入臨夏——蘭州盆地,與下游貫通。距今十五萬年的「共和運動」,使黃河上游溯源侵蝕到龍羊峽以上,下游切開三門峽東流入海。

導水入海

黃河,是雍、豫、冀州洩洪的一條主河道。也是治水的主要工程。

按計劃,治水從冀州開始。大禹時期的冀州相當於現在的山西全省、河南省黃河以北、河北省西半部及內蒙古陰山以南,東及遼寧省的遼河以西的部份地區,這是《禹貢》所指的王畿,即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

東海有兩個怪物,一個是天吳,一個是罔象,這兩個怪物干擾治水,傷害好多治水工人。禹請東海神禺虢降服了這兩個怪物。

禺虢又叫他的手下應龍佐禹治水。應龍曾幫助黃帝擊敗蚩尤。他對水脈、地脈瞭如指掌,可以很容易劃出開掘渠道的路線。

在青州和兗州一帶,禹由王屋山開始疏導濟水入黃河,向東進入荷澤。雍水至荷澤與沮水(清水河)會合後入雷夏澤。再向東北和汶水相會,向北流,然後轉向東流入大海。

在應龍的幫助下,在黃河下游兗州、青州和冀州一帶共開挖了九條河道,排水入東海。在這裏禹鑿開碣石山,使碣石山以西的積水流入大海。

在析城山和王屋山一帶,有七個會地行術的人為害。仙人西城王君受雲華夫人委託,收服了七個地將,與雲華夫人派給禹的七個天將一起合為天地十四將,是以後治水中大禹的主要助手。

在王屋山的一個洞中(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西城王君從一個天生石匣之中取出一部修煉的書贈與禹,說道:「倘能將此書中所說勤加修煉,超凡入聖,並非難事。」並囑咐禹:如果修成得道,請將此書安放原處。

開鑿砥柱山

《水經注》載:「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於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禹鑿開山兩側的河道,河水繞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黃河的急流之中,任激流日夜衝擊巍然不動。禹將之命名為「砥柱山」。「中流砥柱」這一成語即源於此。從此「中流砥柱」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精神象徵千古傳誦。

巨靈擘華山

遠古時,黃河東岸的首陽山(今山西中條山)和黃河西岸的太華山相連,黃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擋。於是華陰、潼關、朝邑等地,便成了一個湖泊。要把這裏的水放出去,必須劈開兩山。這顯然非人力所能做到。為此,神仙雲華夫人邀請巨靈神秦洪海力擘華山,並會合眾神,西王母親自坐鎮。可謂群仙大會聚。

只見巨靈神秦洪海身體漸漸變大,到後來他的身軀變得不知有多麼高,他伸出兩隻巨手,緊緊抓住南面華山的山頂,順勢用腳使勁去蹬北面中條山的山根,兩山被他劈開了,河水從他蹬開的缺口向東奔騰而去。巨靈神的左手印留在華山上,所以稱為「仙掌」。可是由於用力過猛,華山被他掰裂,一高一低,成了兩半。高一些的就是現在的華山,又叫太華山;低一些的就是少華山。大詩人李白「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的詩句,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相傳漢武帝當年來登華山時,感歎巨靈神的功德,在華山下建造了巨靈神洞。

唐王維的《華岳》詩讚道:

昔聞乾坤閉,造化生巨靈。

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

天地忽開坼,大河注東溟。

遂為西峙岳,雄雄鎮秦京。

禹開龍門

開鑿龍門,是治理黃河的樞紐工程,也是治水的主要工程。其工程浩大,包括壺口、孟門和龍門。

在這裏,黃河被呂梁山擋住,使洪水壅塞。呂梁山有一個山口,類似壺口,若加以開鑿拓寬,可以洩洪。於是禹開鑿了壺口。《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

在壺口下游約五里處是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河水至此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飛瀉而過,然後孟門山又合流為一。相傳這兩個小島山原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把此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河水出孟門之後,奔騰而下,直撲龍門。

龍門山原來是一座大山,和呂梁山的山脈相連,擋住黃河的去路,使黃河的水流到這裏流不過去,只好倒回頭往上流,把上流的孟門山都淹沒了。禹把龍門山開闢為二,像兩扇門,讓河水從懸崖峭壁間奔流而下。

後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德,稱之為禹門。民間亦有傳說,大禹鑿山至此,久挖不開,遂化身為龍,開山劈石,故曰「龍門」。

在龍門的附近有一條澗,叫鯉魚澗,這些鯉魚逆流渡到龍門的上游去,有本領跳過去的就會變成龍,即所謂「鯉魚跳龍門」。

龍門的下游幾百里的地方,是著名的三門峽,禹把一座擋住河道的山破成幾段,使河水分流,包繞著山經過,好像三道門,所以叫做三門。即:「鬼門」、「神門」、「人門」。

禹鑿龍門,功垂千古,清顧炎武有《龍門》詩,讚頌禹鑿龍門的不朽功績:

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

千秋憑大禹,萬里下崑崙。

禹鑿龍門,至一洞天,見一神。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於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侍側。禹曰:「華胥生聖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簡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量度天地。禹即執持此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遺記卷二》)是說,禹遇羲皇,伏羲贈禹玉簡,用於度量大地、山川河流。

接著禹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了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又繼續治理了衡水和漳水。

巨靈劈太華,神力鑿龍門,九條河道通,冀州水患平。至此冀州、兗州、青州的水患已基本平息。◇(待續)

清 謝遂 仿唐人《大禹治水圖》 軸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   故畫002888N00000 局部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 謝遂 仿唐人《大禹治水圖》 軸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 故畫002888N00000 局部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