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循吏列傳》中,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孫叔敖被其列為「循吏之首」。「循」意思是遵循道義、順應時勢,也就是說,孫叔敖被視為遵循道義、順應時勢的官員之首。
大約九百年後,孫氏宗族又出了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亦在當時被稱為「循吏第一人」的人物:孫謙。
史載,孫謙,字長遜,祖籍山東,其祖輩在東晉時期移居到了江南東莞莒縣。年少時其品行就為其親戚趙伯符所欣賞。在孫謙十七歲時,趙伯符出任豫州刺史,遂委任其為左軍行參軍。任職期間,年紀輕輕的孫謙就以能幹、處事得當見稱。其後,孫謙因父親去世服丁憂而離職,暫時寄居在歷陽。彼時,他的弟弟、妹妹尚年幼,孫謙便成為了家裏的頂樑柱,依靠務農養活全家。鄉里人看其家庭和睦,都稱讚其為人敦厚、樸實。
南朝宋江夏王劉義恭聽說了孫謙的品行,就在其服丁憂後,任用他為行參軍。後孫謙又被推薦到大司馬、太宰二府中任幕僚。他的才幹獲得認可,遂被任命為句容縣令。在作縣令期間,他為官清廉謹慎,且博聞強記,熟知縣中的所有事物,當地人把他視為神明。
廣施恩惠 教化蠻人
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在建安王劉休仁的推舉下,孫謙被擢升為明威將軍,出任巴東、建平二郡太守。這兩地處於長江三峽地區,當地密林中生活著蠻人與獠人等少數民族。以往的官員為了使這些少數民族臣服,常常動用武力鎮壓,但效果適得其反。
孫謙上任前,宋明帝下詔允許他募集千名兵士同行,以保障他的安全,但孫謙卻謝絕了明帝的好意,他對明帝說,蠻獠不賓服是因為官府對待他們的方法有問題,根本不需要兵士,也不需要浪費國家的錢財。
到了巴東、建平,孫謙一改以往的鎮壓政策,廣泛施以恩惠,尊重少數民族風俗,推行教化,從而感化了蠻獠,他們紛紛獻上黃金珍寶,表達感激之情。對此,孫謙不僅一一婉言謝絕,讓他們回去安心度日,還將先前被販賣的蠻人釋放回家。此外,對於自己俸祿中來自本郡官吏百姓的部份,孫謙也都予以免除,以減輕百姓負擔。
在其治理下,兩郡人心安定,社會秩序井然,當地人民因而把他看作父母一樣愛戴,孫謙的威信日益高漲。如此走過了風平浪靜的三年,孫謙因政績卓著,被徵召入朝為撫軍將軍中兵參軍。
為官勤政愛民
孫謙為官七十餘載,橫跨宋、齊、梁三朝。宋後廢帝元徽初年,孫謙被任命為梁州刺史,他推辭沒有就任,隨後又被任命為越騎校尉、征北司馬府主簿。建平王劉景素舉兵反叛前,因顧慮剛強正直的孫謙可能壞事,就找了個藉口讓其出使京師,然後才作亂。劉景素失敗被殺後,孫謙遷任左軍將軍。
齊高帝建元初年,孫謙任寧朔將軍、錢唐縣令。他採用簡單的辦法處理繁雜的事務,以至於監獄中都沒有羈押等待判刑的囚犯。錢唐百姓感念其恩德,在其離職時,追著送給他很多禮物,孫謙一無所受。
齊明帝在密謀廢立時,想任用孫謙為親信,讓他兼任衛尉,還給他上百名衛士。
然而,孫謙不想參與宗室內亂,就自作主張解散了衛士,齊明帝雖沒有怪罪他,但也不再重用他,讓他出任南中郎將司馬。
東昏侯永元元年,孫謙遷任大夫。
梁武帝天監六年,孫謙出任輔國將軍、零陵太守。此時的他已然八十多歲,但仍勉力處理政務,一如既往地勸農桑、施教化,使當地百姓能安居樂業,收成也比鄰近地區要高。
在他來零陵前,郡中經常有老虎傷人,但自打他來後,老虎竟然絕跡了,而到他離職的那天夜裏,老虎再次出沒傷人。大概老虎也知曉孫謙是一位清正廉潔,為百姓著想的好官,不願為其添亂。
廉潔作官 仁義為人
孫謙從年少時至老年,共擔任過二縣五郡的長官,所到之處,都是一片讚譽之聲。其為官始終以百姓的利益為大,一生廉潔,從不接受官員百姓的禮物,也不積蓄財產,一般就居住在官府裏;每次離職時,因為自己沒有私宅,他就借官府空著的馬車棚短暫居住。
在生活中,孫謙也是十分簡樸,床邊使用葦或竹編的粗席作屏風,冬天則使用布被與莞草編製的蓆子。夏天雖沒有蚊帳,但晚上睡覺卻沒有蚊蟲來騷擾,別人都很驚奇。這大概與老虎在其任時不去騷擾是一個道理。
天監九年,其被徵為光祿大夫。入朝後,梁武帝嘉其廉潔,對其甚為禮遇。而每次朝見時,孫謙不顧年齡,仍請求承擔繁重任務以效力。梁武帝就笑著說:「朕使用卿的智慧,不再使用卿的氣力。」
孫謙年過九十時身體仍十分強壯,與五十歲的人相仿。每次朝會,他都比眾人先到公門。天監十四年,梁武帝下詔道:「光祿大夫孫謙,清慎有聞,白首不怠,高年舊齒,宜加優秩。可給親信二十人,並給扶。」大意是,梁武帝覺得孫謙名聲卓著,始終如一,又是高年老臣,應加以優待,優待的方式就是賜給他親信二十人,並允許在入朝時由專人加以攙扶。
為官如此,為人孫謙同樣以仁義著稱,其所行仁義之事超過很多人。比如他的堂兄孫靈慶生病後,無人照顧,就在他家養病,他每次出門和回家後都要前去探視,詢問起居情況。
還有彭城人劉融,行乞時突然患上重病無人收留,被人送到了孫謙家。孫謙並不嫌棄,打開廳堂接待並照顧他。劉融去世後,孫謙又以適當的禮儀為其安葬。眾人都佩服孫謙的仁義。
天監十五年,九十二歲的孫謙死於光祿大夫任上。去世前,孫謙已經感到身體有些不適,就讓兒子幫他寫了遺書,遺書中寫道:「我年輕時本沒有打算追求富貴,也不求出人頭地。後來,仕歷三代、官成兩朝。我希望能夠喪事儉辦。古人喪事很儉樸,所以,我的棺材能夠藏身就好了,其它一切從簡。」
梁武帝得知,非常感動,特地下詔賜錢三萬、布五十匹,並親自為其舉哀,哀痛之情溢於言表。
孫謙以德行造福一方的一生,亦印證了「仁者壽」之言並不虛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