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史中佔重要地位的中華傳統文化,其流傳和發揚光大,與科考有相當大的關係。人們於現代應試中,或可聯想古人如何「高考」,以及考試中的奇聞逸事。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的周道祥館長在接受採訪時,詳細地介紹了位於南京夫子廟西北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及古人高考的情況。
在江南貢院八百多年歷史中,共產生八百餘名狀元、十萬名進士,百萬舉人,明清時全國半數官員出自江南貢院。
明清兩代的名人,如「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書畫家唐伯虎、《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以及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歷史爭議人物李鴻章,均由此脫穎而出。清代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也出於此。
「秋闈」三場 要考九天七夜
周道祥館長介紹說,同為南京近畿的江蘇、安徽,清初稱「江南省」,康熙時始劃分蘇、皖兩省,而政治、軍事仍為一體,鄉試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兩省舉子都來南京應試,但不是各縣所有的秀才、廩生都可以參加考試,而是要事先通過預試錄取的。
開科這年二月,安徽省的考生到上江考棚(現市立六中)、江蘇省的考生到下江考棚(現市第一醫院),三天三場考試及格,領取文憑方可參加鄉試,而鄉試等於現在省考,也是三年一次。
江南鄉試多於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
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裏邊出題的;第二場考的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
由於中間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後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甚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
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一個宇號長的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
兩排之間留約四尺寬的長巷,號舍屋頂蓋瓦,每間隔一磚牆,外側高六尺,長四尺,寬三尺,每號對面的牆壁上留有小龕,可以放置小爐以熱茶水,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
號舍左右兩壁磚牆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併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舍長度只有四尺,相當於一米三三,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
而這個面積只有一個多平方米的號舍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布作門簾以防風雨。在考試的九天七夜裏,考生答題和食宿全在號舍裏。在每排號舍的盡頭有一間糞號,裏面放著一隻糞桶,誰去上廁所不能說話,只能用牌子來表示,牌子正反兩面都有字,一面寫著「入靜」,另一面寫著「出恭」,現在還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代指上廁所,就是由科舉而來。
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江南貢院擔任主考官時,通過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創設信炮,置立燈牌,明定入場規則,以往士子進入考場時,循例唱名授卷,士子為爭先入場,擁擠不堪。而林則徐將各縣士子何時何門點名先期佈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場,改變了入場混亂狀況,因此留下「三度親臨棘闈中,雷厲風行革弊政」的佳話。
(未完,下周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