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絲線,透過古老梭織技藝變成一張張布匹,然而傳統的編織工藝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漸漸式微,似乎若沒有了電,很多工作便無法進行。兩位年輕人黎潤詩(Cecilia)和陳郁(Yuk),懷著一顆珍視傳統工藝的心,五年前創辦Breakthrough Art Studio(破格空間),走訪世界各地學習傳統梭織技藝和竹編工藝,然後嘗試研發本土品牌織布機,盼讓更多人認識古老編織智慧的妙處。
初識梭織技藝師Cecilia和Yuk,是在兩年前南豐紗廠活化後開幕的工作坊,兩位年輕人耐心地為紡織工作坊參加者解釋織布機的運作原理,並鼓勵大家親身體驗織布的樂趣。最近他們也有新作推出,以香港歷史為主題創作,他們參考客家花帶的概念,編織出具有香港特色圖案的織帶,分享不同年代的歷史風貌,用織帶講故事。
踏入編織工藝領域
Cecilia兒時已對編織手工感興趣,大學時修讀時裝及紡織設計系,但畢業後並沒有立即從事相關行業,而是投身傳媒,卻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還是在編織方面:「畢業做了幾年記者後,還是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特別是想有自己的布,開始去研究怎樣織布。」
香港在紡織業興盛的年代,紡織技術已經走向大規模機械化,Cecilia在學校修讀過梭織的理論,最傳統的手編技藝只侷限在書本,實際操作已變成電子化編織。她求知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世界各地有人的地方就有織布工藝。我會看很多的古籍,很少書會完整地寫傳統的編織工具,我會花很多時間研究。」
無獨有偶,Cecilia男朋友Yuk的父親是木工師傅,從事會計行業的Yuk偶爾會做一些木製小手工。在香港要找到合適的織布機非常困難,Yuk於是運用自己跟父親學來的木工技能自己設計織布機,以便自己和學員配合梭織技巧進行編織。經過多次嘗試,Yuk設計出輕巧的桌上型織布機,可以根據客人需要運用傳統的方式編織出生活物品,如織袋、圍巾、枱布等等。
追尋古老編織技藝
Cecilia和Yuk決心尋覓最傳統的編織技藝,幾年間身體力行走訪不同的地區,虛心向當地人學習,將紡織和竹編技術帶回香港與眾人分享。
台灣是她和Yuk踏入編織領域的重要一站,她了解到台灣原住民很注重保留傳統文化,在紡織方面也保存了很多記錄,當地少女在適婚年齡會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織布技術在不同的部落中流傳下來。當地男性則流傳著竹編技藝,也是一種古老的編織方法。
此外,在老撾的偏遠村落,目前還有當地人掌握一種稱為IKAT的紡織法,IKAT為馬來文,意即「綑綁、打結、纏繞」,這種技術會先將紡紗綁緊進行染色,再進行紡織,在染色時已決定織出來的花紋,是當前難度最高和最複雜的紡織法。2018年,Cecilia到訪老撾學師,回港後也不斷練習,希望可以真正掌握這一門技藝。
竹編的緣份
在台灣除了學習織布外,Cecilia和Yuk還曾學習竹編。Cecilia感恩地說:「我在探索這個領域的時候,有很多奇遇,或者說是緣份,你學習的時候,總會將你帶到一些人身邊,那些人對你是很有得著的。」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知名的台灣竹編導師,這位導師的師傅竟然是香港人,原來香港過去的竹編技藝遙遙領先,只是後來逐漸式微,反而如今在台灣保存了下來。Cecilia感恩自己有幸傳承這一技藝,也感到有一種使命感:「香港以前是有這些手藝的,現在好像斷了層,我們也想找到自己的工藝回來。」
學師過程中他們也得到啟發,Cecilia說:「台灣人很注重本土文化,師傅也提醒我們,怎樣將你的身份連結到設計中,所以我最近做一些創作的時候,基於這些考慮將這些元素擺進去。」
「在地創作」也是Cecilia和Yuk的夢想,去年他們有幸獲邀到訪位於沙頭角的偏遠小村——蛤塘,嘗試用竹編製作藝術裝置,當時是12月最寒冷的日子,但他們的心中仍流著一絲暖意。地道的柴火香,友善的村長和村民,可愛的貓狗,童話般的鄉村美景,都是他們愉快的回憶。Cecilia分享:「有人問,你們在沙頭角做藝術裝置,那麼遠有沒有人看呀?我們完全沒有這些憂慮,反而很開心,我們覺得作品跟環境很配合,這裏是世外桃源,很原始的感覺,我們做的作品也想跟這個地方有連結。」
「編織歷史」的織帶
今年3月至5月,Cecilia和Yuk曾在葵涌KC100藝術空間舉辦以編織藝術為題的創作展覽「纖纖」(Interlacing),參考客家花帶給帶來祝福的意象,創作出一系列的織帶作品,透過12條織帶演繹香港從開埠至今農業、漁業、工業的轉變。選用「12」這一數字,Cecilia認為12代表循環,例如時鐘、年份都以12為一輪。她觀察到很多式微的行業如今再次受到年青人的尊重,希望可以繼承,相信這批作品也能引發更多人思考。
Cecilia表示,自己在設計織帶圖案的時候才認真回看香港的歷史:「原來很多的重要年份我都不清楚,原來香港的電子業那麼發達,過去農業種植生產也很豐富,透過這次的創作更加認識香港以前曾經歷過的時期。」
Cecilia和Yuk今年獲邀成為鯉魚門創意館的駐館藝術工作者,原定於7月底展出這一系列的織帶作品,可惜因第三波疫情襲來而暫停,但他們仍期盼再次展出的一天。
*********
這些年來,Cecilia和Yuk將自己的行程排滿,參與各類推廣活動,只源於對工藝背後文化的興趣。Cecilia說:「傳統的織布不依賴機器,傳統的織布背後的文化、智慧其實相扣很緊密的,我們想保留文化和智慧,一路去不同的地方學習不同的織布技巧,也從中了解每一個民族背後的故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