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0年九月,南京「承天門」發生火災,由於承天門含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代表帝王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因此被視為是上天對建文帝的警告。
當時很多大臣上書建文帝「多言宜罷兵息民以答天譴」,但方孝孺卻表示這是代表誅滅諸侯的徵兆,並建議建文帝改換「承天門」的名字,建文帝聽從了其建議。
同年十月,朱棣攻破滄州,生擒三千多降卒,在朱棣下令釋放後,朱棣手下大將譚淵不滿於俘虜被朝廷徵召反覆打己,趁朱棣不注意,把這些人全都殺死了。朱棣大怒,告訴他如此好殺、濫殺,離報應就不遠了。
結果不久,在其後的戰鬥中,譚淵的戰馬突然失驚,把他摔下馬來,為敵軍所殺。此是因果報應的又一實例。而朱棣隨後與建文大軍在山東東昌決戰,朱棣兵敗,後退居北平。
公元1401年底,不滿建文帝的朝廷大臣密報燕王,南京空虛,可以快速進軍攻打。於是,朱棣改變戰略,於公元1402年揮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攻克泗州、揚州。建文帝危急,許多大臣為自身考慮,請求離開都城,都城空虛。
方孝孺給建文帝出主意,暫時割地求和,再徵召南方兵馬,與燕王在長江決戰。建文帝依計,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求割地求和,但燕王不許。燕王送別郡主時說:
「為我謝天子,吾與上至親相愛,無他意,幸不終為奸臣所惑。更為我語諸弟妹,吾幾不免,賴宗廟神靈,得至此,相見有日矣。」
郡主回來轉告建文帝,建文帝無可奈何。
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京師遂破。南京城陷時,宮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有說法是朱允炆死於大火,被以帝王之禮安葬,廢其廟號,改稱:懿文皇太子;但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出了家。
此後,朱棣承繼帝位,是為明太宗,嘉靖時改諡號為明成祖,因為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有「祖」的廟號,嘉靖如此做,顯然昭示成祖是明朝重新開天闢地的皇帝,此評價非常恰當。而即位後的朱棣,開始了他輝煌的帝王生涯。
善待功臣
公元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稱帝,改「明」年號為「永樂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時制度,是為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他也是明朝一代最卓有建樹的偉大皇帝。
作為最高的統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繼承了父親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摒棄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斷的短處。他為人果敢英武,馭臣威嚴,但並不武斷,而是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意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繁榮輝煌時期。
勤政並虛心納諫
明成祖與明太祖一樣,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雖然精明能幹,但並不自滿,依舊虛心納諫,這是每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所必備的重要品質之一。
歷代大多數皇帝一般都是早上上早朝處理政事,很少有上晚朝的,但明成祖除了上早朝外,還要上一次晚朝。晚朝之後,則把六部尚書等近臣留下來,商量重要事宜。
這是因為早朝奏報的消息多,時間不充裕,沒有時間和大臣們交談;晚朝事情相對少,時間較多。此時,他讓大臣們暢所欲言,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交換意見。
成祖即位後,就曉諭群臣說:
「大凡人的才識不同,或長於這方面或短於那方面,如果事情有過錯失誤,可以馬上指出,我不會責怪。如果隱而不言,時間長了才發覺,這就與欺騙差不多,法則難容。」
成祖以此提醒大臣們匡正自己的過錯。
成祖還經常鼓勵大臣們敢於說話,敢於提意見,說真話,認為「直言」比「敢為」更可貴。
「敢於做事的大臣容易求得,敢言的大臣難得,這是因為敢為者強於己,敢言者強於君,所以王、魏之風是不多見的。如果可以使進言者無所畏懼,聽言者無所抵觸,又何必憂慮天下不能得到治理?」
他還下令有司重修錚臣比干的祠墓。在成祖看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各盡其道耳。」
對於敢於直言的官員,成祖予以表揚和獎勵;對於那些不肯直言的,則予以責備。
如永樂初年,浙江有一個教諭(註:掌管孔廟祭祀、教育縣學生員)上書進諫,提出地方上幾件當辦的事情,成祖通告嘉獎他,並把上書拿給大臣們傳看,希望身邊的他們也當如此。
還有一年,成祖讓吏部挑選一些在州縣任職多年、關心百姓疾苦、辦事能力強的官員進京到六部任職。他們到京後,成祖要他們大膽直言,指出地方弊政,但起初沒有一個人上書。成祖很不高興,叫相關官員轉告自己的希望和不滿,同時他還對身邊的近臣感慨「敢言之臣實在是難得」,並再次提醒大臣們時刻指出他的過失。
永樂五年,開平衛卒蔣文霆上書說:有司在民間購買各色物料時,名義上雖是買,但實際上是強取於民,老百姓萬不償一。如果是當地的產品,尚可以籌措;如果不是,則需要多方籌措,以致傾家蕩產,因此他建議今後如果有司妄取老百姓一錢者,應當以受財枉法論。如果各色物料不是當地所有者,應該讓有司勿取。
成祖採納了這個建議。
成祖還十分討厭阿諛奉承的官員。一次,貴州布政司在奏摺中寫道:皇上的恩詔到達思南府,太巖山間都響起「萬歲」的聲響,這是皇上的威恩遠加山川的靈驗啊!一些大臣聽了這段話都紛紛向明成祖祝賀。成祖面現不悅,說:
「在山頂上吶喊,千山萬谷都會回應,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想用阿諛奉承來討我歡心,實在不是賢人君子的作為!」
對於祥瑞之事,成祖也謹慎對待。永樂初年,陝西興平、鳳翔二縣獻瑞麥,群臣上表祝賀,認為是聖德廣佈,天下太平的徵兆。成祖對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說:
「瑞麥固然是祥瑞,但四方遠近,如果萬物沒有得不到相宜的處所,那可以說是太平。但是現在內、外果然沒有一個人有怨氣的嗎?朕看上表只是覺得更加慚愧。君、臣相處貴在以誠,諛佞不是治世之風。」
永樂二年九月,周王獻仁獸騶虞,群臣朝賀後,成祖對侍臣說:
「剛才聽群臣言,不覺惕然。天下之大,如果有一個人有怨氣,怎麼能說得上是仁?一念不誠,怎麼能感動上天?我正日夜擔憂,怎麼可以說騶虞是天降祥瑞於我呢?祥瑞出現,容易令人驕傲。是以古代的明主遇到祥瑞時都自我警醒,不會因為祥瑞懈怠。如果騶虞果然是祥瑞,我要更加謹慎。」
類似的事情發生好多次。◇(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