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一座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之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人辭世,尚存者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二十四位功臣圖像,褚遂良題字,皆真人大小,並時常前往懷舊。

太宗曾為許多凌煙功臣寫詩,如〈賜蕭瑀〉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多被後人稱引。

第五節 凌煙功臣

有明君才有賢臣用武之地。大唐君賢臣良,創出無數佳話。太宗胸懷寬大,海納百川。對戰爭中招降之武將、文官、各不同民族眾生,皆坦誠相待、恩禮有加。對不同宗教,給予極大自由,助其興盛。對忠臣進言,兼聽納諫。

太宗打敗薛仁杲後,仍令薛仁杲兄弟及其下屬將帥宗羅睺、翟長孫等繼續率領其降軍。太宗與他們遊樂騎射,全無隔閡。投降眾徒感恩太宗寬宏大量,並懾於太宗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

太宗打敗宋金剛,尋相與尉遲敬德投降太宗後,尋相反叛,眾將把尉遲敬德囚禁起來。(《新唐書‧尉遲敬德傳》)屈突通等曰:「尉遲敬德為人剽悍驍勇,現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亂之心已經結下,不趕快殺了他,後悔就來不及了。」太宗說:「不能這樣。尉遲敬德若一定反叛,難道會在尋相之後嗎?」於是放了他,領他到自己睡房內相見,對他說:「大丈夫憑義氣相許,小嫌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終不會因讒言而害了忠良。」於是賜給他一些金銀,說:「你若是一定要離開,把這些作你盤纏吧!」這一天太宗等在榆窠狩獵,恰逢王世充親自率兵數萬來挑戰。單雄信是王世充猛將,騎馬直奔秦王,尉遲敬德驅馬大喊橫刺衝來,單雄信從馬上掉下來,尉遲敬德掩護太宗撤退,又率領士兵回來作戰,大敗王世充。太宗看著尉遲敬德說:「近來大家都認為你會背叛我,唯獨我確保你,並沒有其他意思,可為甚麼善報對我來得如此之快呢?」尉遲敬德感恩太宗坦蕩胸襟,成為太宗左膀右臂,輔助太宗,忠心不二,凌煙閣高懸英名。

當初,太子洗馬魏徵經常勸說太子建成及早除去秦王。建成敗亡後,太宗傳召魏徵,問道:「你為甚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呢?」大家都為魏徵擔驚受怕,魏徵卻舉止如常答道:「如果已故太子早些從我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禍事。」太宗素來器重其才能,不計前嫌,對其以禮相待,並根據其耿直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後又讓他行宰相職權,兼聽納諫,君臣坦誠相待。他後來也成為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畫像高懸在凌煙閣上。

侯君集後因貪污腐敗被關,心懷不滿,慫恿另一個功臣張亮與自己一起造反。張亮密報太宗,太宗卻道:「汝與君集都是功臣,如今君集只對你一個人說了,如果讓你們二人對證,君集一定不承認,我應該相信誰?」於是不再提此事,待侯君集如初。

後來,侯君集造反被抓,太宗親自審訊,說:「你是國家功臣,我不想讓你受刀筆吏羞辱,因此親自來將事情弄清楚。」證據確鑿,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說:「君集有功於國,我將乞求饒他一命,諸位能否答應?」群臣都說:「君集之罪,天地不容。」造反本應滅族,但太宗念他曾有功於國,饒了他妻兒之命。臨刑前,太宗與他訣別,哭道:「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

太宗登基後,有段時間心緒不寧,病體難支。尉遲敬德與秦叔寶主動披掛上陣,手執鋼鞭,在宮門口為太宗護侍。太宗病自尉、秦二將站哨後逐漸痊癒。太宗見二將夜夜站崗,心中不忍,便讓畫匠畫二人全身像貼在宮門上,效果一樣。從此民間把他們二人視為門神,把他們影像加以拓印貼到門上,此即中國民俗中貼門神風氣之由來。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第六章 激盪風雲 福澤四方

大唐乃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風雲激盪、意氣勃發的時代。太宗不光將中原皇朝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強盛國度,也念念不忘周邊國家、民族,因為他們也都是上古聖王后裔;及各個前皇朝在中原結緣、演繹完畢離開中土之眾生、民族。雖為後世人稱作蠻、戎、夷、狄等,其實大都是神州中土後裔。為使這些眾生一直得庇中華神傳文化之蔭,歷代千古英雄人物皆眷顧、呵護,從未放棄他們。

文化傳播大都經宗教流傳、貿易溝通、文化交流以至戰爭得以實現。殺殺打打中常將思想、教化、文學藝術、技術等傳至新地區及國家。與中原神傳文化久違之過去中土後裔也往往覬覦中土神州,並通過各種方式甚至不惜直接進犯中原或重新入主中原,以獲得神傳文化精髓,不致徹底失掉關聯及所結萬古機緣。

貞觀年間,太宗繼漢武帝打開西域,開始東西方文化、貿易、宗教、技術等各方面交流,繼續開拓西域,並為日後世界君王成吉思汗打通歐亞大陸、奠定歐洲以至世界格局鋪路築基,同時南征北討,綏靖四方,使中華神傳文化福澤四方。

第一節 氣吞萬里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時期,也是獲勝最多時期。唐朝依次取得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對印度用兵之勝利。這些勝利奠定大唐三百年基業。大唐雄風催生邊塞詩派。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風氣,甚至成為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之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滅東突厥

隋、唐之際,阿史那突厥由阿爾泰山附近迅速崛起,短時間內統一大部份突厥部落,建立了東跨興安嶺、西達裏海、北抵北海、南鄰中國之大突厥汗國,但很快分裂為東、西兩部份,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西突厥汗國中心在伊犁河流域,控制著塔里木盆地和河中諸小國。其餘為東突厥汗國。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626年),即太宗登基之初,東突厥頡利可汗趁唐朝帝位更代,百業待舉,財政困難之機,率領十餘萬大軍進犯關中。兵鋒直至武功、高陵等地,京師長安為之戒嚴。八月八日,頡利麾軍進至便橋(即西渭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京要挾並觀察形勢。太宗當即囚禁了突厥酋帥,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來到渭水便橋之南,與頡利對話,責備其違約南侵之咎,又佈置京師守衛部隊結陣於後,以壯聲威。頡利見太宗義正辭嚴,毫無懼色,唐軍旌甲蔽野,陣容甚盛,大驚失色,只得請和。太宗答應頡利要求,兩軍各自收兵。第二天,太宗和頡利在便橋之上,斬白馬,舉行儀式,簽定盟約,頡利遂帶兵回到塞北駐地。

雙方議和前「諸將爭請戰」,只是太宗沒有答應。太宗自己也下令長孫無忌、李靖等在突厥後路埋伏作為策應。如太宗所說「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太宗已作了應戰準備。「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另外,太宗看到「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賄是求。」頡利大軍兵臨便橋之日,所派心腹執失思力作為使者入見太宗並觀察形勢。太宗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前往便橋,先與頡利可汗隔渭水相望,又「獨與頡利臨水交言」(《舊唐書‧突厥傳上》)。太宗要與頡利獨自交談時,宰相認為太過輕敵,「扣馬固諫」,試圖勸阻。此時太宗卻信心十足,他說:「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制服突厥,在此一舉。」(《資治通鑑》)最後,在八月三十日斬白馬盟於便橋後頡利退兵。雖簽盟罷兵,但大唐皇朝作為華夏主庭,頡利分庭犯上,於理難容。(未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