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推動「公主文化」的迪士尼,2025年推出的真人版《白雪公主》電影出現歷史性觸礁。這套製作成本達三億五千萬美元的重頭戲,開影首周在美國票房只有四千三百萬美元,海外市場亦只有八千七百萬,該電影在全球知名電影評分網站IMDb的得分只有1.6(十分滿分),同期英國的《混沌少年時》則有8.2分。
造成這個結果,與電影的大量爭議有關。電影以哥倫比亞、波蘭混血兒Rachel Zegler為女主角,客觀效果類似以黑人演員而非劉亦菲扮演木蘭、將印第安部落的寶嘉康蒂繪畫成劉亦菲,是故由一開始女主角的膚色便成為全球網民揶揄的對象。「包容大愛」在這裏是否適用,見仁見智,但「白雪公主」作為一個童話故事,一開始出現在格林童話時,角色已經定形:王后在冬雪下坐在一扇開着的窗前縫紉,不小心刺破了手指,三滴血滴在黑色窗台上的新雪之上;她對自己說:「我多麼希望有一個女兒,她的皮膚像雪一樣白、嘴唇像血一樣紅,頭髮像黑檀木一樣黑。是故「顏色」在故事中,有其特定含意。若執意離開這個人設,便應該放輕「白雪」或「公主」元素;若執意偏離這個人設,而仍堅持「白雪」和「公主」,不單可作「竄改歷史」論,而且對「公主文化」作為核心價值的迪士尼可能造成很大衝擊。
到目前為止,似乎觀眾對迪士尼新版《白雪公主》不甚認同,說明翻拍經典可以是嚴峻的挑戰。然而,70年前,香港曾經翻拍《白雪公主》,觀眾卻很受落。那是由吳丹鳳、梁醒波、鄧寄塵、林蛟、金燕等主演的1955年粵語長片《雪姑七友》。以《雪姑七友》為題,固然是因為由戰前起這是Snow White在中華地區的官譯,而且這個戲名亦方便翻拍:找演員較方便,「姑」字在50年代仍是對女性的主流稱謂(如「姑娘」、「大姑娘」等)。
作為一套翻拍電影,《雪姑七友》非常有特色。第一,它揉合了中外大量文化元素,它固然有《白雪公主》的後母欺凌元素,但更多是《灰姑娘》那種後母對同父異母妹妹偏愛,後母把所有家庭苦活推給雪姑,一心想將妹妹月姑嫁入豪門。以上故事,卻發生在粵語長片之中,雪姑和七友唱的是南音,雪姑出逃是逃往青山襌寺。今天看此片,夢幻效果相信比50年代更強。
第二,揉合了多於一套迪士尼電影的元素、並將之放在中華文化尤其粵文化之中,編劇在注入原電影元素時作出了抵死啜核的安排。「魔鏡」原本是王后使用的,《雪姑七友》轉為醜女月姑使用。毒蘋果變成毒叉燒包,因為雪姑愛吃叉燒包,而「毒」在電影中明顯有武俠片影子,製毒同時也製了解葯,為電影留下了伏筆。電影保留了王子騎馬的元素,王子最後也是騎着馬送解葯給雪姑,但東方尤其香港不是杜拜,沒有「王子」這種事,於是男主角變成了「高家公子」。公子與王子,一字之差,卻妙筆生花。
第三,有個細節可以看到電影對「白雪」一名的尊重。電影是黑白片,反而方便凸顯格林童話原著「皮膚像雪一樣白」的人設:穿上黑衣便可。
作為香港人,我覺得這套1955翻拍比2025年迪士尼翻拍好看得多。它在YouTube不難找到,諸君可移步前往瀏覽。◇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