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前,現為胸腔科及重症監護醫師的Vipin Mudegowder博士在深切治療部內(ICU)實習時,艱巨的工作任務讓他倍感壓力。經常目睹創傷和生命的脆弱逐漸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使他越加難以擺脫抑鬱的情緒。也是自打那時起,他決定開始培養具有靈性的生活習慣。他會於每天用幾分鐘來冥想,並一直將這個習慣堅持至今。他表示,這一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幫助他找回了身心健康。

如今,他已從一名容易焦慮和抑鬱的實習生成長為一位樂觀、富有愛心的全職醫師,為在急症室(ER)的患者提供幫助。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靈性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的風險,以及更好的心理健康、更長壽命等方面存在關聯。然而,當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忽視靈性的文化,使許多人難以相信靈性與健康之間的聯繫。

家庭醫學和肥胖醫學雙重認證醫師Kyle Gillett博士表示,無論是信徒、不可知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大多數人在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時都會不自覺地探尋靈性的領域。

當人們開始探尋有關於自己健康問題的答案時,無論是在物理還是形而上學層面的因素,都會變得極具個人化。

以下是因忽視靈性而可能會使你錯失的健康益處。

宗教儀式與長壽的關係

據《宗教研究評論》(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發表的一項綜述,每周參加教會禮拜可提供一種「保護性效應」,其對降低死亡風險的影響程度與每天吸一包香煙的危害相當,大致相當於延長七年的壽命。

《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研究發現,宗教參與跟長壽之間存在關聯。研究指出,定期參加宗教禮拜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意義,類似於廣泛用於降低心臟病風險的藥物,譬如他汀類藥物。

「與他汀類藥物相比,宗教參與可能更具經濟效益。」作者寫道。

此外,一項縱向研究顯示,宗教實踐與冠心病風險降低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在長達三十年的跟蹤研究中,儘管存在諸如低社會經濟地位及糖尿病等高風險因素,參與者的心臟病死亡風險相比不可知論者群體仍減少了32%。

2008年對一項涉及近93,000名女性參與者的先前研究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定期參加宗教禮拜與降低20%的死亡風險概率相關。

祈禱和冥想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2024年,一支研究團隊分析了祈禱與美國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觀測了祈禱的不同維度如何與幸福感、抑鬱、焦慮、控制感、目的感和尊嚴等各項指標相關。研究發現,在祈禱及與他人一起祈禱時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與更好的整體心理健康相關。相反,祈禱時體驗到的負面情緒則與抑鬱和焦慮水平升高相關。

Gillett表示,關於祈禱的研究表明,它確實會帶來對於身體健康的客觀改善。「這確實有其道理。我們不一定知道為甚麼,但即使是醫學界也在發布越來越多有關於信仰和祈禱帶來益處的臨床文獻。」

像冥想這樣的靈性實踐可以促使大腦組織呈現顯著的結構差異。與從未冥想過的對照組相比,冥想者的大腦前部皮層明顯較厚,而這些區域在認知和情感處理方面非常重要。研究表明,這些結構差異可能與冥想過程中對注意力和情感調節的反覆練習有關。

正念冥想也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但通常來說,尚不清楚它與常規一線治療的效果如何比較。2022年,「JAMA Psychiatry」雜誌發表了一項隨機臨床試驗報告,旨在研究正念與常用的抗焦慮藥物——艾司西酞普蘭(escitalopram)之間的效果比較。研究得出結論,正念練習同抗抑鬱藥物艾司西酞普蘭的效果一樣有效。

另一項研究表明,提高每日靈性體驗的頻率也許有助於在面臨更大生理和心理壓力的人群中保持神經認知功能。

宗教信仰與炎症

炎症是來自於免疫系統對感染源的自然保護反應;然而,如果炎症持續存在,這通常不是一個好兆頭。C-反應蛋白(CRP)是多種炎症標誌物之一,CRP水平升高與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相關,包括心臟病、2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病、中風和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以及更高的心理困擾和抑鬱風險。

2024年,一項對美國中老年人群體進行的研究調查了靈性與炎症、認知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更高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與CRP水平降低最多6.5%相關。

如何鍛鍊你的靈性肌肉

對於那些想要開始提升靈性健康但又不想感到壓力過大的初學者,Mudegowder和Gillett建議逐步開始,以便建立和鍛鍊自己的「靈性肌肉」。

Mudegowder表示,靈性不僅僅在於是否是宗教信仰者,更關乎你內心世界的狀態。根據他的說法,要走上真正的靈性之路,首先應該培養一種充滿同情心的態度:對他人和自己都要善良。他鼓勵進行隨機的善舉。Mudegowder表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甚至可以贏得那些不關心美德的人們的心,而粗魯則會將那些與自己有相同信仰的人也推開。

Gillett表示,發展靈性健康需要一種類似於臥推訓練的漸進超負荷策略。逐漸增加負荷和次數以建立耐力和肌肉,因為超過能力範圍的舉重不會幫助你成長。關鍵是選擇一個你能夠克服但仍然讓你會有些不舒服的「靈性負荷」,這樣你才能不斷推動自己。例如,不要一下子就開始長時間冥想,而是每天冥想幾分鐘,逐步提高冥想的能力。

Gillett強調,全面的健康來自於身體、心靈和靈魂的和諧反饋,不能只治療其中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醫師應該與患者攜手合作,為他們量身定製包含靈性需求的健康計劃。

他通常會問患者以下問題,以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你的人生目標是甚麼?

你和你的家人或朋友做了哪些超越物質層面的目標或新年決心?

你信仰或擁有哪種信念體系?

根據回答,他會引導個體尋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且不強加任何特定的信仰體系。他建議為某些以健康為導向的靈性活動(例如冥想)設定定期的時間間隔——創造節奏。養成習慣是關鍵。

他說,可以在每年至少一次花一些時間,認真寫下你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目的,以及已經採取了哪些合理步驟,還有哪些可以實行的改進措施等。

「把它當作一個質量提升和質量評估項目。」他說,「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它稱為形而上學健康;同樣,你也可以稱它為靈性健康——你更偏好哪個稱呼就用哪個。」

然後,每月同自己的人際圈聚會,分享你的想法和疑慮,並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足,並尋求克服挑戰的方法。

靈性與宗教已經與提高身心健康,還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相關聯。也許是時候放慢腳步,花點時間思索一下自己當下的境遇,看看有哪些有意義的改變可以提高你的福祉。

原文:The Cost of Neglecting Spiritual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