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夏恩‧詹蒂爾(Sunshine Gentile)的偏頭痛最初感覺像是流感。她在36歲時開始出現症狀,頭痛、肌肉痠痛和疲勞。只要一活動,疼痛便會加劇。最終,她的偏頭痛變得如此嚴重,以至於需要臥床一周,而醫生們卻無法給出具體原因。

她所了解並令她感到恐懼的是,醫生開的止痛藥要麼效果不持久,要麼伴隨著難以忍受的副作用。

「這很可怕,因為我那麼年輕,卻已經消耗了那麼多藥物。這讓我意識到,市面上的藥物可能不足以支撐我度過餘生。」詹蒂爾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道。

她的家人鼓勵她去除可能的誘因,比如清潔劑、香水和洗滌劑。然而,這些措施並沒有奏效,於是她開始逐步放棄各種食物。放棄麩質後,她的情況沒有太大改善,但減少食用加工碳水化合物,比如糖、麵包和意粉後,她的症狀卻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儘管專業人士告訴她,食物並不是導致她問題的根源,但她的親身經歷卻告訴她事實並非如此。

「我的神經科團隊非常棒,但他們真的不知道。他們以前從未在其他患者身上遇到過這種情況。」

不幸的是,找出導致她偏頭痛的原因並不意味著戰鬥結束。對於詹蒂爾和許多患有食物成癮的人來說,抵制那些帶來安慰的食物——即使它們會引發疼痛和疾病——往往感覺像是一場無望的鬥爭。

她會放棄一種食物,感覺好些,但隨後又發現可替代的食物同樣讓她痛苦不堪。

儘管經歷了反覆的劇烈疼痛,她仍然難以放棄那些導致她痛苦的食物。最終,她的康復之路始於直面並克服自己的食物成癮——一種複雜且有時頗具爭議的疾病,它與超加工食品及其對大腦和身體的異常影響密切相關。

一些專家認為,我們可能會對某些食物產生渴望,使其難以戒掉,並在停止食用時引發戒斷症狀。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經過精心設計以增強口感,可能具有成癮性。

NOVA食品分類系統將以下食品歸類為超加工食品:含糖飲品、包裝零食、預製冷凍食品、罐裝和速溶湯、雪糕、雞塊,以及重組肉製品。

未被認證的疾病

患者和醫生常常無法將症狀——如偏頭痛、關節疼痛和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與食物聯繫起來。醫療系統現在才開始關注營養間的細微差別,但尚未認識到食物成癮的問題。許多患者,其中一些人並未意識到自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難以覺察困擾自己身心的根本原因。

醫生會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來確定心理健康診斷,這進而幫助決定對於患者的正確治療方法。然而,儘管存在一些努力,食物成癮目前並未被正式視為一種物質濫用障礙。

這種成癮狀況與肥胖症以及暴食障礙有著重疊的特徵。一個人可能會與其中一種、兩種或所有三種問題作鬥爭。一些患者可能因肥胖症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或被診斷為暴食障礙,但依然會感到身體不適。

食物成癮與工業化的超加工食品密切相關。麵包、穀物、包裝零食、含糖飲品、快餐和冷凍餐通常由糖、鹽和脂肪的組合製成,這種組合觸發了所謂的「愉悅點」(bliss point)——一種多巴胺反應,以促進對更多食物的渴望。研究表明,人們對脂肪、添加糖、其它甜味劑、鹽和澱粉等成份的反應,類似於對違禁藥品的反應——攝入越來越高的劑量並經歷快速吸收。

食物成「癮」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阿什莉‧吉爾哈特(Ashley Gearhardt)在接受美國心理學協會採訪時表示,超加工食品與真正的食物「截然不同」,應被視為一種化學物質,尤其對於兒童來說。她的研究發現,12%的兒童和14%的成年人表現出食物成癮的跡象。

吉爾哈特說:「這不僅僅是關於卡路里的問題。它開始成為有關享樂、愉悅和情緒調節這些自幼年時期便顯現的問題。我們確實看到,那些在飲食中表現出這些成癮跡象的兒童,體重指數較高,情緒性暴飲暴食較多,對飽腹感的敏感度較低,體脂百分比較高。」

吉爾哈特同其他專業人士使用了DSM——傳統上用以區分社交飲酒者與酒精成癮者的模型,並將其應用於食物。最終她制定了涵蓋25個問題的耶魯食物成癮測量表,用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會涉及以下情況:

• 攝入比預期更多的物質;
• 想要或未能成功嘗試戒除該物質;
• 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戒除該物質;
• 因物質使用而忽視義務或社交活動;
• 即使感到不適,仍繼續使用該物質;
• 為獲得期望的效果,需要使用更多的物質;
• 經歷戒斷症狀,如焦慮、煩躁或其它身體不適;
• 面臨臨床上顯著的功能障礙或困擾。

食物成癮還是其它問題?

儘管有關食物成癮的認識逐漸增長,許多人仍然不相信食物成癮是真實存在的,或不認為食物是導致暴食及肥胖等問題的根本原因。食物成癮研究所(Food Addiction Institute)是一家非牟利組織,正在遊說將食物成癮列入可診斷的物質濫用障礙,並公開呼籲簽署其請願書。

2024年《食慾》(Appetit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關於食物成癮是否為有效、實用且可衡量的診斷,仍存在爭論。根據統計分析,作者認為食物成癮不是大多數問題的根源,可能與其它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在一項美國成年人樣本中,食物成癮的發生率為4.7%。然而,相同樣本中至少有39%的人超重、曾經節食、嘗試控制體重或認為自己超重。

《肥胖評論》(Obesity Review)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對食物成癮是否合理提出了質疑,並找到了初步支持,建議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因此,我們力求更加積極,試圖提出一些方法以進一步探索這一模型,來確定其有效性。」作者寫道,「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最近提出的警告,——在沒有適當的神經科學研究前,不應簡單地否定這個概念,以免『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成癮的啟示

詹蒂爾是在觀看了來自「成癮重置社區」(ARC)的影片才醒悟過來的,這是一個私營的食品成癮在線支持小組。該影片讓她意識到,對食物的渴望是導致她身體出現問題的原因。

「否則,我大腦中理智的那部份永遠不會願意以這種方式傷害自己。」詹蒂爾說。她後來成為了ARC的認證成癮康復倡導者。

而對於現在為ARC的助理主任的護士艾米‧拉梅特(Amy Lammert)來說,這一啟示至關重要。她認為這相當於一種診斷。

她對《大紀元時報》表示:「如果有原因,那麼就會有解決辦法。」

拉梅特長年以站立姿勢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照顧長期病患。她曾對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堅持下去產生過疑慮,因為多年的劇烈運動不斷加劇著她的膝蓋疼痛,而醫生並不推薦進行手術。

她偶然看到了ARC的影片,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也存在食物成癮的問題。她從小就吃天然食品跟超加工食品,但從未將兩者視為不同的東西。

拉梅特一直想吃甚麼就吃甚麼,並且保持纖瘦——直到成為母親之後。此後,她嘗試了一次又一次的節食,直到一位體重超標的醫生說服她放棄節食,因為她的身體「顯然在這個體重下很開心」。沒人曾提醒過她,她的日常飲食類型可能會是一個問題。

為了驗證是否存在食物成癮,拉梅特從飲食中去除了部份加工食品,但疼痛只得到了輕微的緩解。為了改善行動能力,她最終完全放棄了所有加工食品和糖份。疼痛於四天內消失了。

「食物成癮有點像是悄悄進入的。我沒想到它會出現。」她說,「我不喝酒,因為喝一杯酒是不夠的。我一直知道自己有上癮的傾向。我選擇的『毒品』是糖。」

重疊的病症

食物成癮同其它疾病之間的重疊交織,往往讓人們產生誤解。2024年《行為成癮學雜誌》(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中的一項研究解釋了肥胖、暴食與食物成癮之間的區別。

研究指出,約一半經歷暴飲暴食的人(通常是較嚴重的病例)同時患有食物成癮。暴飲暴食指的是在特定情況下或時間內攝入超過正常量的食物,並伴隨有痛苦和失控感。

暴飲暴食症患者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經歷禁食或節食,以「彌補」暴飲暴食的行為。他們的動機通常是減肥和關注身體形象。

食物成癮與暴食都涉及無法成功減少食物攝入量、易衝動、情緒失調、獎賞功能障礙和強烈的食物渴求。情緒失調意味著缺乏處理情緒的技能,並且轉向食物來調節情緒。

飲食失調和食物成癮都與大腦中與多巴胺相關的獎賞反應機制有關。這種共同的神經基礎可能解釋了為何減肥計劃通常對那些患有食物成癮的肥胖症患者沒有幫助。

該項研究表示,區分這些情況可能會促使「為這一患者群體提供個性化評估及量身定製的治療」。

隱藏的成癮

關於食物成癮的誤解使之尤其難以被識別。接下來的兩位女性的故事便揭示了一些常見的誤解:

拉默特(Lammert)和她的醫生關注的是她的體重,而不是她所攝入的食物類型。儘管她從小吃健康的飯菜,並一直重視真正的食物,但食品儲藏室內總是充滿了各種預先包裝及工業生產的零食。

對詹蒂爾來說,誤解在於人們認為她是在節食和與食物抗爭的生活中患上的是飲食失調症,而不是食物成癮。她同時也對醫療體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態度感到沮喪,即認為食物不會讓人上癮,甚至不會帶來健康問題。

食物戒斷?

以類似於其它成癮行為的方式來應對食物成癮,可以讓人們有機會恢復健康,這是文藝復興營養中心(Renaissance Nutrition Center)註冊營養師特雷莎‧賴特(H. Theresa Wright)的觀點。她將食物成癮描述為「痛苦但可以修復和治療的」。

賴特告訴《大紀元時報》,有關食物成癮的飲食計劃核心是戒除糖和麵粉,以及那些引起個體敏感的食物,同時確保攝入充足的營養。她是《理智飲食解決方案》(The Sane Food Solution)一書的作者。

「戒斷意味著你不再食用那些『成癮性食物』。」她說,「這意味著你需要用其它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依賴食物。」她補充道,「戒斷需要大量努力,包括靈性修養、冥想、運動、實際行動,以及對生活方式的改變。」

除了確信某些食物對健康不可接受之外,賴特還表示,人們需要在生活中建立休息的習慣。若缺乏休息,人們往往會在忙碌的狀態下無意識地用食物來麻痹自己或轉移注意力。而休息可以提供時間,讓人們反思那些可能驅使自己做出不健康飲食選擇的情緒,並制定合理的計劃,以便安排飲食規劃和壓力緩解活動。

未能管理好壓力可能會成為食物成癮的風險因素,因為壓力會讓人依賴那些高度誘人的食物,以通過大腦的化學變化獲得短暫的積極情緒。

賴特解釋說,由於食物成癮通常與情緒或心理問題密不可分,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在停止濫食行為後浮現,因此認知行為療法(CBT)往往是康復計劃中的關鍵部份。這種療法可以為患者提供工具,以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健康,並改變破壞性的思維模式。

詹蒂爾在ARC(成癮重置社區)中找到了支持和幫助。

她說道:「我們的大腦正沉浸在這樣的訊息之中——ARC社區就是我們的『食物夥伴』。」

「當我做飲食選擇時,我會參考ARC社區裏的其他人,而不是我的家人跟朋友——他們仍然在吃喝那些我努力遠離的食物。」她補充道,並稱在找到這個社區之前,獨自面對食物成癮的過程充滿了悲傷與孤獨。

對於那些尋求支持的人來說,有一些項目可以提供責任監督和社區支持。其中之一是「暴食者匿名會」(Overeaters Anonymous, OA)。該組織於1960年在洛杉磯成立,是一個免費的支持小組,其模式借鑑了「戒酒匿名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AA),並提供面對面、電話和在線簽到服務,在全球80個國家設有7,000個機會地點。

此外,食品成癮研究所(Food Addiction Institute)還在網上提供了一份目錄,列出了更多的康復與恢復計劃,以及專門從事食物成癮諮詢的專業人士,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找到合適的支持。

食物成癮的代價

ARC的創始人以及成癮營養學博士喬安‧伊夫蘭(Joan Ifland)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未能正式承認食物成癮造成了一個盲點,導致美國人不斷渴望那些損害其代謝健康的食物。

代謝健康不良的表現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和心臟病。

伊夫蘭補充道,食物成癮可以解釋美國人為何接受在醫學治療的情況下,仍然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高發病率持續作鬥爭。她是《加工食品成癮:基礎、評估與康復》(Processed Food Addiction: Foundations, Assessment, and Recovery)一書的共同作者。

她指出,如果不承認相關疾病的成癮因素,肥胖和飲食失調等問題就會變成一個行業獲利的旋轉門,既讓食品行業受益,也讓醫療行業從中獲利。許多接受減肥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後體重會反彈。減肥藥物在伴隨生活方式改變時會效果更好。

據2022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一項報告指出,僅有約有7%的成年人具備理想的心血管代謝健康。報告作者根據該統計數據,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和臨床公共衛生領域進行相關干預,以幫助各個收入層次和背景的人群。

掙脫束縛

食物成癮專家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需要涉及更多的支持,以克服非正常食慾並改變飲食習慣。

根據伊夫蘭為她的書籍整理的研究,大多數美國人符合六項或更多的食物成癮標準,表明人們即使因食用垃圾食品而遭受後果,仍無法停止進食。她指出,這一程度需要顯著的支持,以克服食慾並改變飲食習慣。

伊夫蘭提到,嚴重的酒精成癮患者通常需要兩年的治療,而控制超加工食品成癮也需要類似的應對方式。

「你需要非常高水平的支持。超加工食品有害,就其造成的傷害而言是相當危險的。」她說,「你必須令自己置身於不吃加工食品的人群中,並且沒有被這種欺騙性所迷惑。」

她所說的欺騙性是微妙的,並且受煙草公司影響——例如通過廣告吸引兒童,以及將極具口感的成份引入加工食品中。

擴充選項

根據2024年《當前肥胖症報告》(Current Obesity Reports)中的一份調查,僅教授卡路里計算或適度飲食的減肥方案可能會對食物成癮者產生反效果,包括引發戒斷症狀、促進食慾和導致復發。文章指出,目前尚沒有針對超加工食品成癮的循證干預,但越來越多的在線自助及社區團體顯示了,臨床求助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作者在報告中寫道:「在這一研究領域中有很多可供探索的下一步。」「開發和驗證針對超加工食品成癮的創新治療方法可能會為這一未得到充份服務的人群帶來更理想的臨床結果。」

除了飲食,伊夫蘭還建議在克服食物成癮時考慮以下幾點:

• 制定適合你生活動態的飲食計劃,並非每個人都能一次性放棄所有超加工食品。
• 開發工具用以幫助挑選及準備天然食品。
• 改善睡眠技巧,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並改變飢餓訊號。
• 通過諸如食物閃卡等練習重新審視食物的思維。例如,在一面寫上「甜甜圈」,另一面寫上「肥胖、疲勞、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字眼。
• 提升溝通技巧,如學習表達需求。例如,要求家人不要把超加工食品放在桌面上。
• 建立界限,防止復發,包括應對來自周圍人的言語以及無言壓力,避免像他們一樣進食。

由於許多人都食用超加工食品——準確來講57%的美國成年人——我們的大腦已被訓練成將其視為「正常」,並抗拒食用天然食品這種更為陌生的行為。

伊夫蘭說:「你需要學會管理人際關係,因為你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認為這很奇怪。他們會試圖將拉你回到吃加工食品的老路上。」#

作者簡介:艾米‧丹尼(Amy Denney)是《大紀元時報》的健康記者。艾米擁有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公共事務報道碩士學位,並獲多個調查與健康報告獎項。她主要報道關於微生物組、新治療方法及綜合健康領域的內容。

原文:Ultra-Processed Food Addiction: A Little-Known and Growing Problem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