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bào shèng chí fǔ ,zhāng gāng mái lún
暴勝持斧,張綱埋輪
ㄅㄠˋㄕㄥˋㄔˊㄈㄨˇ,ㄓㄤ ㄍㄤ ㄇㄞˊㄌㄨㄣˊ。
暴勝持斧,張綱埋輪
【註釋】
(1)暴勝:暴勝之,字公子,西漢名臣。漢武帝末年擔任直指使者,有知人之明。
(2)張綱:字文紀,東漢武陽(今屬四川)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代。剛正無私,曾任御史、廣陵太守,深受百姓愛戴。
【語譯】
暴勝之手持御賜上方斧,追捕關東盜賊,威震州郡;張綱受詔巡查各地,中途埋下車輪,志除大惡。
【人物故事】
暴勝之
據《漢書》,漢武帝開闢四方,南邊討伐百越,北邊征討胡人,西邊攻打大宛,東邊兼併北韓。幾十年間,官民漸感匱乏,關東地區混亂,泰山、琅邪群盜依山自固,攻打城池,阻斷道路。武帝派暴勝之為直指使者,身穿彩色刺繡的絲綢衣服,手持斧鉞兵器,奮勇追捕盜賊,視察郡國,東至海濱,以戰時的法令制度誅殺不聽從命令的人,威震州郡。
張綱
據《後漢書》,張綱年少時就通曉經學,雖貴為諸侯的公子,但以儉樸的節操磨鍊自己。司徒(主管教化,為三公之一)徵召他為御史。漢順帝放任宦官,張綱感慨嘆息說:「惡人滿朝,不能挺身獻出生命以掃除國家危難,雖然活著我也不願意啊!」於是向順帝上書說:「大漢開始興隆之時,以及漢室中興之世,即西漢文帝、東漢明帝二帝時期,以德化人尤為興盛。觀察其道理,容易遵循又顯而易見,只是恭謹儉樸、堅守節操、約束自身、崇尚道德而已。那時中官常侍不超過兩人,受寵的近臣所得賞賜裁減至幾兩黃金,珍惜財用,重視用人,所以家家豐衣足食。夷狄聽說中國優渥富足,信任道德之人,所以奸計自然消除,而受到漢朝祥和之氣所感動。但近年來,不遵循舊時的制度,無功小人都有官爵,讓他富貴使他驕縱,反而害了他,並非是承受天意而順從道義的人應該做的哪!願陛下稍作思考,削減左右近臣,以遵循天意。」但奏書呈上後不被理會。
順帝漢安元年,選派八名使者巡查各地風俗,都是年高德劭的知名儒者,大多曾擔任過顯要的官職,只有張綱年紀尚輕,官位最低。其他七人都接受任命出發,唯獨張綱到了洛陽都亭,就把車輪埋了,說:「豺狼當路,安問狐狸!」(朝中奸人掌權,何必問外邊那些小惡!)於是上奏說:「大將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承蒙外戚的援助,蒙受國家的厚恩,以柴草的資質,居高官重任,不能傳揚五教(五種倫常教育),輔佐君王,卻專做貪暴之事,放縱其貪慾,貪愛財物以求滿足,肆意放縱沒有止境,大量培植逢迎阿諛之人,以陷害忠良。實在是天子威儀所不能赦免,應該處以死刑啊!這裏謹慎地分條列舉其心中無君王的十五件惡事,這都是臣子所痛恨的。」奏書進呈後,京師震動。當時梁冀之妹貴為皇后,備受皇上寵愛,梁氏親族滿朝,順帝雖然知道張綱所言正直,但始終不忍採用。
那時廣陵(今江蘇揚州)賊寇張嬰等聚眾數萬人,殺了刺史、太守,侵擾徐州揚州一帶十幾年,朝廷無法剿滅。梁冀藉以暗示尚書,用張綱為廣陵太守,想用這事來陷害他。以前派去的郡守,大多請求兵馬援助,張綱只請派一輛車讓他赴職。到任後,就率領十幾名官兵,直接造訪張嬰的營壘慰勞安撫。張嬰起初大為驚訝,後來見張綱很有誠信,就出來拜見。張綱請他上座,問他的困苦之處。對他曉以大義:「前後太守多肆虐貪暴,所以導致你們心懷怨憤,聚眾叛亂,太守確實有罪啊!但你們所為也不合乎道義。當今皇上仁德聖明,想以文德教化來消除叛亂,所以派我任太守,想賜予爵位俸祿,不願施以刑罰,如今實在是轉禍為福的時機啊!倘若聽聞道義還不歸服,天子震怒,命令荊、楊、兗、豫州大兵雲集,豈不是很危險嗎?如果不能判斷強弱,是不明智的;棄善取惡,是沒有智慧的;不歸順而為逆賊,是不忠貞的;斷子絕孫,是不孝順的;背正從邪,是不正直的;見義不為,是不勇敢的。這六項是成敗的關鍵,利害的根源,希望您仔細考慮。」張嬰聽了哭泣說:「我們荒野愚人,不能通報朝廷,忍受不了侵害冤枉,才會相聚偷生,好像魚游鍋中,求得片刻喘息而已。現在聽到太守之言,乃是張嬰等人再生之時啊!既已陷於不義,實在害怕放下武器之日,不免誅及子孫。」
張綱和張嬰以天地日月為證,訂下誓約。隔日張嬰率領部眾一萬多人,雙手反綁自願歸降。張綱僅一輛車進入張嬰營壘,遣散部眾,任憑他們歸往何處;並親自為他們選擇住宅,視察田地;有子弟想為官吏的,都幫忙引薦。眾人心悅誠服,南方州郡安寧。朝廷論功應當封賞,但被梁冀阻絕。天子嘉許,要徵召提拔張綱,但張嬰等人上書乞求挽留,才允許他留下。
張綱在廣陵郡一年,四十六歲就過世了。百姓扶老攜幼,前往致哀的人不可勝數。張綱自從身染疾病,官民都為他立祠祈福,都說「千秋萬歲,何時復見此君」(千年萬年,甚麼時候才能再見到這樣的人)。張嬰等五百多人為他披麻帶孝舉辦喪事,送到犍為郡(今屬四川),揹土築成墳墓。皇帝下詔說:「已故廣陵太守張綱,身為大臣後代,統領廣陵政務,正身導下(端正己身以教導官民),以仁德誠信宣示皇上旨意,降服大盜張嬰萬人,平息干戈戰事,救助百姓的困苦,還未陞官,不幸早逝。張嬰等人披麻帶孝,如同父母過世,朕甚為哀憐!」拜張綱之子接續為郎中,賜錢百萬。
【說明】
漢武帝末年,郡國盜賊群起作亂,武帝派暴勝之前往平亂。但是武帝晚年也後悔連年征戰,導致民不堪命,希望大安天下,富實百姓,所以息兵停戰。兵書《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所以主父偃上奏武帝說:「發怒是違逆了道德,武器是殺人行兇的器具,爭鬥是最卑劣的品行。古代國君一發怒,必定屍體橫倒流血遍地,所以聖明仁君慎重行事。務求戰勝用盡武力的人,沒有不後悔的。」
從張綱埋輪的事跡,可看出他不顧個人安危,也要掃除國家危難的決心。張綱認為大惡不除,不問小惡,所以上奏彈劾梁冀等人,而遭梁冀忌恨,設計讓他出任廣陵太守,但陷害不成反而讓他立下大功,張綱單車入敵營就使大盜張嬰率眾投降。張綱深知百姓疾苦,官逼民反之痛,以道德勸說不得已誤入歧途的張嬰,助其棄惡從善,不要做不明、不智、不忠、不孝、不直、不義之人,張嬰眾人視他為再生父母。誠如官民所言:「千秋萬歲,何時復見此君。」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