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失智權威醫師研讀失智母親的日記,發現母親一生積極追求夢想,晚年雖因失智未能圓夢,但還是繼續努力、從未放棄。

迎戰失智 母親:我仍然要邁步直行

母親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艱苦求生的時代背景。正如文字所述,母親被戰爭奪走了青春,戰後才享受自由的空氣沒多久就步入家庭,開始扮演為人妻母的角色。我們家的生活,身為中產家庭算是相對寬裕,但是母親的內心好像一直有所缺失,或許源於她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完全變成大人的不甘心吧。

昭和時代結束,母親喪夫後得到自由時間,開始積極重拾失去的青春。一般在與現實生活妥協的過程中,年少的憧憬都會逐漸褪色,而母親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這些憧憬一直留在心中,成為晚年過度擴大社交生活的巨大原動力。

母親的晚年後期,在明顯出現認知障礙以後,行為也受到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病變,和大腦老化的生物學因素影響。母親一開始奮力抵抗,想要維持正常生活,沒多久宣告失敗,被迫逐漸退守。直到最後數年,無論是生活自立和精神上的自律都變得難以維持。

即使受到成長背景、時代背景和生理變化的影響,母親在晚年還是盡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從母親留下來的文字,可以感覺她即使被認知障礙症奪走自律,還是繼續掙扎、從未放棄。

縱然世事無法盡如意,我仍然要邁步直行。

老人安養中心母親房裏的筆記本,夾著一張綠色詩箋,上面用粗字油性筆寫著:「縱然世事無法盡如意,還是要努力走自己的路。玲子」。這或許是母親離世前一年裝飾在聖誕樹上的詩箋吧。

母親在聖誕節後拿回詩箋,用原子筆反覆推敲文字,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短歌,她或許不記得詩箋是為何而作,但還是盡力把眼前生硬的短文編成一首短歌,這種努力,正是母親人生的總結。

面對未來老化衝擊 失智權威醫師:平靜地接受

母親曾說不要過於執著名聲,要謙虛的做著神期望的工作,在我擔任松澤醫院院長的九年間,母親的話是約束我行為的重要準則。

去年我六十九歲,從松澤醫院院長退休,思考著如何度過餘生,母親的教誨也是我的重要指引。只要還能工作,就要為社會貢獻己力,到了質疑自己的能力時,就安靜的抽身而退。

對抗認知障礙症的藥物,母親的時代沒有,在現在,我也不期待會有。在能力衰退前,有意識的縮小生活圈,應該可以過得比母親輕鬆自在吧。我成長於自由時代,不像母親那樣,想在接下來取回甚麼。我的目標,就是平靜的接受老去,順其自然就好。◇

(網站專文)

書摘。(大是文化提供)
書摘。(大是文化提供)

(本文摘編自《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母親過世前書寫的日記,讓認知障礙症權威醫師看見,認知日漸受損的患者如何感受世界。》,大是文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