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宣布啟動「生命教育中心」,同時發布調查,指香港約八萬學童曾有自殘輕生念頭。記者會上,該中心主任謝向榮教授提倡「培養傳統文化價值觀、道德觀等加強生命教育」(10月25日《有線新聞》標題),更發表以下有「blame the victim」之嫌的偉論:
「所有價值觀,其實只要為人設想,便會知甚麼是禮儀、甚麼是智慧、甚麼是責任感、甚麼是尊重,所以所有價值觀去到最後就是文化核心,為對方設想多些,所以學生生命教育,如果你會多想社會責任、家長期望、你走後家人會怎樣,其他人會怎樣,你會多設想這個精神便不會做傻事。」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FB專頁日前也發文說:「謝教授認為,生命教育應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結合,因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關顧別人的仁愛與同理心,從來強調多元、互動及包容。」
言下之意,即是說中華文化價值觀能防止學童自殺?真是聞所未聞的奇談!
這套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將自殺形容為不負責任、不顧別人期望的「傻事」,完全漠視當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及現實生活的困境。「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昨天發聲明反駁謝向榮,說:「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曾指出『學童或青年的壓力大多來自父母期望過高』......謝主任再次建議學生多想家長期望,無疑是輕言學生所面對的壓力。」看來不為他人設想、不負責任的,應該是這位「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謝向榮的言論經報道後,飽受各方批評,昨晚他透過傳媒致歉,「承認以『做傻事』、『輕生』形容自殺者確有不當,向受影響群眾致歉,又稱今次爭議是發布會部分言論、不代表事實全部,稱生命教育應當重視日常的價值觀教育」(見今日《明報》)。細看他的回覆,謝教授只為用詞不當認錯,並未收回那套「價值觀教育」,換言之,他似乎堅持學童想自殺是因為價值觀不正。
謝教授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專業為文學,常在《文匯報》專欄講解古文,早前也擔任了「情繫中華」公務員徵文比賽的評審,選了一篇我認為頗爛的「古文」當冠軍,但從未聽過他有什麼「生命教育」的相關資歷。現在打着「生命教育」旗號,忽然硬銷「傳統文化價值觀」,不禁令人懷疑:這是否巧立名目的「国民教育」呢?
文化教育我不反對,但至少要講得通。中華文化包羅萬有,諸子百家持論已各有不同,能跟「預防自殺」拉上關係的價值觀,我只勉強想到愛談養生保性的莊子。然而主流傳統文化非但不排斥自殺,更往往對自殺者大表讚揚——自殺到讓你每年放一日假的屈原,正是抱持傳統中華價值觀者皆翹首仰望的偉人,謝教授又是否該譴責他不顧社會責任、不為他人着想呢?
眷戀前朝、抗拒政治現實的商朝餘孽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寧願餓死於首陽山,當然也算自殺,但傳統文化代表者孔夫子卻這樣評價兩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孔子口中的「仁」是「殺身成仁」,跟謝教授理解的「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關顧別人的仁愛」似有不同。
漢高祖即位後,前齊國貴族田橫與五百部下據守孤島,劉邦派人向他招安,說田橫來降,可封王侯,不來,便舉兵誅殺島上諸人。田橫為免部下遭戮,便隨漢使去見劉邦,但走到尸鄉驛站時,終究恥為漢臣,就刎頸自盡了。島上五百部屬後來得悉田橫自殺,也全部跟着自殺。司馬遷對這宗集體自殺事件的評語是:「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史記.田儋列傳》)
恥為亡國奴而自殺,被君主放逐而自殺,大家都很易理解,但有些歷代皆奉為賢人高士的自殺者,卻死得有點無厘頭。例如湯伐桀後,想把天下讓給賢人卞隨,卞隨拒絕「承擔社會責任」,接着就跳入稠水而死。湯見卞隨死掉,又想把天下讓給瞀光(或寫作「務光」),瞀光也不接受,便負石自沉於廬水。(《莊子.讓王》)
可見舊中國傳統認可的賢人高士,仕途失意會自殺,不承認當下政權又自殺,看見大佬自殺也跟着自殺,甚至被別人推舉為天子時,覺得不爽,亦要前仆後繼的自殺,他們死後,千秋萬世的讀書人均讚不絕口,天啊,你說這種傳統文化價值觀可以加強「生命教育」?如果有人問謝向榮,中國文化如何評價屈原、伯夷、叔齊等人,如何回答?
當然,我不是說中華文化煽動自殺(但也不排除有人這樣想),更不認為現代人應該擁抱這種「殉名」、「殉節」傳統。這些中華價值觀跟現代人自殺與否,我認為根本沒什麼因果關係。如果純粹希望「宏揚中華文化」,負責任的做法是打正旗號講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是借「生命教育」過橋,東拉西扯什麼「負責任」、「仁愛」價值觀——這樣做非徒無益,更可能耽誤了需要適切方式輔導的學童。希望謝教授想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做「生命教育」。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中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23892222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