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童自殺數字增加,政府研究設立三層應急機制,由教師識別有自殺風險學生,並由政府為學校配對社工以及由醫管局優先處理嚴重個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友凱今日(20日)在港台節目表示,幾年前曾經推出類似措施,但由於人手不足以致各層「塞車」,最終只能起短期作用。他認為各層必須要有足夠人手應對,不要讓個案情況惡化到最後才處理。
陳友凱表示,不少學童有自殺念頭,部份人甚至已經有自殺的計劃,形容情況的嚴峻程度令人震驚。他指本港在2016年亦曾出現學童自殺潮,當局也提出過與三層應急機制近似的措施應對,然而當時缺乏足夠人手執行,由第一層到第二層時出現嚴重「塞車」,到第三層時,學童情況已惡化。他認為三層機制會令外界出現錯誤的安全感,讓人覺得有關問題已經獲得適當的處理,實際上只是自欺欺人。
陳友凱指出,三層機制最重要的是各層都需有足夠人手,不要讓個案惡化到最後才處理。他又指,教師本身已有沉重的工作量和壓力,未必能做好第一層的把關,建議中學和大學建立朋輩網絡支援,以增加基層的人手。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在同一節目就建議加強第二層支援,增加精神健康服務中心人手支援區內學校,又建議學校善用校內資源,例如提供藝術、音樂或遊戲治療,幫助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釋放情緒壓力。
另一立法會議員狄志遠亦表示,2016年曾推出類似三層應急機制的措施,但因未有恆常推行而被逐漸淡化,他建議政府為全港中小學進行大型問卷調查,先讓班主任識別出有風險的學生後再作轉介。他表示已經聯絡教育局反映意見,並指對方反應正面。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需各方持份者跨界合作商討介入措施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發稿,引述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指香港過去十年,每10萬人中便有12人至14人自殺;而且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學院指,導致學生精神健康問題以及自殘與自殺的因素多元,當中包括與學業相關的壓力、家庭問題、人際衝突、與網絡社交媒體相關的負面影響、網絡欺凌、互聯網上有關自殘行為的負面資訊、個人的適應力及柔韌性、對別人支持的主觀感受等。
學院認為,自殺相關的因素非常複雜,故需要各方持份者跨界合作,聯手商討及推行多層次以及策略性的介入措施,透過減輕困擾青少年和學生的相關因素和壓力,以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更希望可以及早辨識自殘和自殺的風險以作及時處理。
學院倡議加強一個全港性的精神健康支援系統,包括提高公眾對自殘及自殺行為的警覺性和認識;研究青少年和學生面對的壓力;減少對精神疾病、自殘和自殺行為的歧視;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社工和家長關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巧培訓,以協助識別有精神困擾的青少年和學生;鼓勵有需要人士尋求協助,以及加強宣傳和推廣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增加精神科醫護人員的人力及資源。@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