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璧山(崇蘭)中學位於馬鞍山,是一所資助的男女子中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在2023/24學年,學校共開辦21班,中一、中二及中六各3班,中三至中五各4班。學校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99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學生全部來自沙田區。校訓為「慈悲喜捨、敬業樂群」。

曾璧山(崇蘭)中學的官方成立年份是1990年,當時的名稱是曾璧山中學,而「崇蘭」二字,來自曾璧山女士在1923年所創立的崇蘭學校,而曾璧山女士以「崇蘭」二字命名學校,就與其恩師陳子褒先生有莫大的關係。根據學校的官方紀錄,崇蘭是陳子褒的別號。

學校正門旁放置了學校的揭幕碑、曾璧山女士的頭像,以及學校的創校碑記(鄺嘉仕提供)
學校正門旁放置了學校的揭幕碑、曾璧山女士的頭像,以及學校的創校碑記(鄺嘉仕提供)

陳子褒在1862年生於廣東新會,相傳是明朝學者陳白沙先生的後人,陳子褒在1893年中舉,後拜師康有為與梁啟超等人成為同學。後因參與公車上書及經歷百日維新失敗,陳子褒在1898年出走日本,其後輾轉在澳門開辦「蒙學書塾」,提供西式的基礎普及教育,後在1903年起創辦「灌根學塾」時兼收女生,在1918年遷到香港易名「子褒學塾」,並在1921年開設「子褒女校」,當中曾璧山便是其中一位教員。

曾璧山在1895年生於廣東番禺,在1912年辛亥革命後隨同父母來港,後輾轉往澳門入讀「灌根學塾」,並隨陳子褒來港任教。當陳子褒在1922年過身,曾璧山在1923年便開辦崇蘭學校以紀念恩師。學校第一代校舍在黃泥涌道(近禮頓道交界位置),初時只開辦小學程度的課程。當時的校訓已為「敬業樂群」,與現時香港城市大學的一樣,來自《禮記.學記》曰:「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在1931年,崇蘭學校分別於樂活道和黃泥涌道(即現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旁)、軒尼詩道(即現港鐵灣仔站A2出口東面位置),及跑馬地觀馬台(即現新月花園相對巴士總站的位置)先後提供幼稚園及中學的課程,學生共計超過600名。

學校校史室。(鄺嘉仕提供)
學校校史室。(鄺嘉仕提供)

崇蘭學校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停辦。直至香港重光,曾璧山在禮頓道與勿地臣街(即現崇蘭大廈,在崇蘭學校首間校舍不遠處)的全棟樓宇,先後復辦幼稚園、小學及中學,並創立夜校。學校在1963年遷往銅鑼灣渣甸坊新校舍(即現釆怡閣)並且開始以英文教學,1983年成為資助學校,並在1989年搬往大圍美城苑(即現宣道會陳元喜小學校舍)開辦中一及中四,其他年級留在銅鑼灣,渣甸坊校舍待所有學生在1991年畢業後完成使命,但美城苑校舍最終在2012年因適齡學童人數減少而結束。

學校校史長廊。(鄺嘉仕提供)
學校校史長廊。(鄺嘉仕提供)

曾璧山在1964年獲頒發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在1968年退休,後在 1986 年過身。及後,一眾在香港教育界身居要職的崇蘭學校校友,開始倡建一所紀念曾璧山的學校。曾璧山中學最後在 1990 年創立,首年曾借用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五至六樓課室首先開辦中一課程,直至現址校舍在翌年 (1991 年) 落成啟用。校董會在 2018 年以崇蘭學校及曾璧山中學,均為「學生答謝恩師而創立」、「屬同源同德」等為由合併兩校,在 2021 年正式更名曾璧山(崇蘭)中學。

學校藏經閣。(鄺嘉仕提供)
學校藏經閣。(鄺嘉仕提供)

在2023年11月底,曾璧山(崇蘭)中學為紀念崇蘭學校在1923年創校,舉行了一連兩天慶祝創校一百周年的開放日,讓學生、家長、校友,以至公眾自由前來學校參與。學校開放了超過一半的特別室及課室,供參加者前來參觀及參與攤位遊戲。例如學校在內操場安排了草地滾球及打卡位,在外操場則是不同類型的趣味攤位遊戲,學生組織的表演場地,以及開放巴士(璧山號1923)供公眾參觀。至於在校舍的其他範圍,一樓課室安排了中英數三科主科的介紹及遊戲,二樓便是其他學科,及三樓至四樓則是各術課的展覽及活動場地。

學校圖書館一角。(鄺嘉仕提供)
學校圖書館一角。(鄺嘉仕提供)

而曾璧山(崇蘭)中學最吸引的公眾的,可能是來自新近重建的一系列特別室,包括圖書館、校史館、藏經閣及校史長廊。圖書館的裝修美輪美奐,在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期間同時舉行了「昔珍瑰寶 · 展耀中華—商代至清代」文物展,亦令圖書館培添文化氣息。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在正門的裝飾。(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在正門的裝飾。(鄺嘉仕提供)

至於在三樓教員室前,有曾璧山(崇蘭)中學特別粉飾過的校史長廊,主題「在快活之谷,我們長大,我們健全成長」節錄自崇蘭學校校歌,配以文字及相片介紹崇蘭及曾璧山兩校的發展。若要更仔細認識兩校,可以參觀在長廊未端的校史室及藏經閣。校史室除了文字及圖片外,更放有不同年代的文物,至於可見全校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收藏,一件在民國21年(1932年)由崇蘭學校首屆中學畢業生所捐贈的書櫃,放在藏經閣的一個角落安全的保管著。

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學校禮堂。(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在內操場的打卡位。(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在內操場的打卡位。(鄺嘉仕提供)

最後,曾璧山(崇蘭)中學在第二天開放日的下午四時,舉行了百周年校慶的紀念典禮,主禮嘉賓首先在典禮進行前來到校門位置,主持了曾璧山(崇蘭)中學百年碑誌的揭碑儀式,碑文內記錄了崇蘭及曾璧山兩校建立的來歷,兩校合併的經過,以及過程中各出心出力的本地知名教界育人士,如大紫荊勳賢李焯芬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前教務長崇蘭校友何文匯博士等的故事,也是學校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

曾璧山(崇蘭)中學兼有兩間學校橫跨百年的歷史及文物,連帶學校的創辦人及關鍵人物,均與香港百年來個人辦學及教育制度相呼應。透過參與開放日,更能對學校與香港教育,有更深入的認識。@

學生在工程科學科介紹其模型操作。(鄺嘉仕提供)
學生在工程科學科介紹其模型操作。(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圖書館中正進行「昔珍薈舍」文物展覽。(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圖書館中正進行「昔珍薈舍」文物展覽。(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眾嘉賓為「曾璧山(崇蘭)中學百年碑誌」揭碑。(鄺嘉仕提供)
學校百周年校慶開放日時,眾嘉賓為「曾璧山(崇蘭)中學百年碑誌」揭碑。(鄺嘉仕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