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和上期介紹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信義學校一樣位於馬鞍山恒安邨。學校是一所資助的天主教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4/25學年,學校提供總數18班,小一2班,小二3班,及小三至小六各4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有100個,自行分配學額約半,統一派位學額略多。學校由天主教方濟會在1987年於現址創辦,校訓為「敬天樂仁、博學篤行」。學校有一所聯繫中學,就是在同區耀安邨旁的馬鞍山聖若瑟中學,聯繫中學意思是在扣除重讀生及自行分配學位後,最多能夠保留四分一的學位餘額予其聯繫小學的學生。
1949年中國主權易手前後大量難民湧來香港,聖方濟會的神父及修女亦輾轉來港,並在1951年來到馬鞍山為村民展開福傳工作。首先在1952年分別於山腳的碼頭區開設聖方濟堂,並在山頂開設聖若瑟小堂,並在小堂內附設「聖若瑟小學義校」,當時的面積只是現時兩個課室的大小,之後在聖方濟堂亦開設小學校,這些基礎教育都是現時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前身。當1954年聖母聖心會院啟用,修女亦開始協助小學的教務工作。
在1971年最高峰期時,聖若瑟小學發展至兼辦馬鞍山村的光明學校及烏沙溪村的英賢小學,加上原有在山頂及碼頭區的兩間,即聖若瑟小學在馬鞍山區內同時有4間校舍。直至馬鞍山礦場在1976年結束,村民及適齡學生大為減少,山頂的聖若瑟小學唯有停辦。因為香港政府在1979年開始發展馬鞍山區,山下的聖方濟堂及聖若瑟小學校在1984年被收回。直至1987年,聖若瑟小學才於恒安邨現址的新校舍,繼續為馬鞍山區提供教育服務。
總括而言,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的發展和上期介紹的馬鞍山信義學校極度相似,辦學團體同樣來自西方基督宗教,所屬宗教人員同樣因中國主權易手而需要和難民一樣輾轉來港,同樣選定了在馬鞍山區進行福傳工作,同樣在1952年在馬鞍山村山頂創立學校,同樣在1987年於恒安邨現址開學。兩間學校的發展,同樣反映了馬鞍山區的發展歷史。
近年,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每於學年開始前後,以不同的名稱及形式,舉行讓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預先報名參加的開放日。例如2024年學期開始後的「若瑟繽FUN學科「童」樂日」,在2023年學期開始前的「若瑟同樂日」及學期開始後的「小學生活體驗課」。活動的類型及性質相若,除了學校及課程簡介外,亦會有在校學生家長的分享,作品的展示和活動的示範等,而參加者亦可在教職員帶領下或自由參觀校舍,及參與不同的工作坊及遊戲攤位等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