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港版國安法」實施外,除了成功「止暴制亂」,「中國至上」成為香港社會每個領域重中之重、必須貫徹執行的價值觀。日前,港府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由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出任組長,下轄於「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針對的對象不再是學校裏的學生,而是社會不同界別和團體,要利用不同途徑宣揚愛國信息。在可見的將來,香港將浸淫在一片中國風之中。
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外,較少人知道還有一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負責籌劃推動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構建文化藝術交流平台。由於它是負責搞活動,所以檔次不高,僅下轄於康文署。
瀏覽其官網,不難發現,這個小組主要工作是舉辦「中華文化節」,內容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以及與多個文藝組織合辦的多元文化節目和活動,例如音樂、舞蹈及跨媒體演出、電影、展覽、講座、藝人談、大師班等。
驟看之下,其無不妥。然而「中華文化節」一名頗堪玩味。正如港府現在一般情況下,要談論「中國」時都會用「國家」取代之,在中國人的地方搞「中國/中華文化節」,其實頗為不妥。
在網上搜尋「中國文化節」,絕大部份都是在外國地方搞的,信手拈來幾個例子:「讓文明之光熠熠生輝:第21屆華盛頓『中國文化節』成功舉辦」、「2022年5月21日,中國文化節系列活動在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中央學者之家舉行」、「2022年秋季中國文化節在墨西哥城舉辦」等等。換言之,中國人自出生以來,理論上已經浸淫在中國文化之中,就算要搞,也應該搞專門的文化節,例如中國地方飲食文化節、中國近代建築文化節等。籠統的「中國文化節」,弦外之音其實非常之強:這個地方不屬於中國,或者這個地方的中國文化輻射並不強。
有見及此,便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變種,將「中國文化節」改稱為「中華文化節」。再到網到搜查這個詞,竟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主辦的機構,不是位於香港便是澳門。這樣,一個脈胳便呈現了出來:在中國的地方搞「中國文化節」畢竟政治不正確,需要用一個意思仍是「中國」,但文化意味較重、政治意味較輕的詞取代,「中華文化節」一詞便應運而生。
換言之,「中華文化節」的潛台詞是:港、澳兩地文化上與中國仍有距離,不可以不搞「中國文化節」,但為免給人港澳是域外之地的感覺,而衍生出來的特殊用語。
李家超早前說過:「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融合推廣……把守法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融入於日常生活和個人持續學習中。」換言之,中華文化教育的性質已不止是文化學習,而是在國安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為這些方面「補底」之用。「中華文化節」之所以必須,很明顯它與國安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相輔相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