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9月遭遇世紀暴雨,本港多區嚴重水浸及公共交通服務受阻,外界質疑政府沒有動用花費1.5億元的「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質詢,天文台在暴雨等極端天氣期間會否用緊急警示系統提醒公眾。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回應稱,天文台已有多個渠道發放資訊,當出現非一般天氣情況如特大地震、海嘯等,才可能使用緊急警示系統。
立法會議員陳振英提到,有調查顯示,市民認為天文台發出的天氣預測的準確率為77%,低於天文台計算的「天氣預報準確率」92%。
謝展寰稱,天文台按客觀驗證方法計算出「準確天氣預報百分率」,綜合考慮全年每一日本地天氣預報和實際觀測的差距,包括溫度、風速、雲量、能見度及降雨量等天氣要素,由2013年至2022年的平均準確率均超過九成。
另外,天文台每年均委托獨立調查公司進行意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2018年至2022年,市民認為天氣預報準確的百分率平均為78%,與上一個五年期的76%相比,有輕微上升。天文台亦向航空公司、船長等頻繁使用天文台預報服務的用戶進行意見調查,結果顯示這些用戶覺得天氣預報準確率超過九成半。
謝展寰表示,會參考公眾意見,提高服務水平及開發新服務,包括不斷引入新儀器、新技術,例如明年在大帽山引入更先進的新雷達儀器,並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與預報技術水平先進的成員交流,確保整體服務水平能與時並進。
關於雨量預報方面,謝展寰稱天文台近年開始應用人工智能改善預報系統。該系統一般可在降雨量到達發出暴雨警告指標前十至數十分鐘發出有關提示;但他又指暴雨的發展具隨機性,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大變化,天文台會繼續努力研究如何提升預報成效。
颱風預警方面,天文台已於今年年中試行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式,提供風向、風速、氣溫及海平面氣壓預報,供製作9天天氣預報或熱帶氣旋路徑預測參考之用,並在今年10月於天文台網站推出「盤古電腦模式」天氣預測圖,讓用戶更加了解未來天氣變化。他又指,現時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應用仍屬初步階段,需要累積更多數據,方可確認是否有助提升預報效果。
他續指,天文台會繼續使用最新科技,並與各氣象機構合作提升預報能力;並開發風險為本的決策支援系統,通過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分析歷史及實時降雨和水浸數據,建立水浸風險預警系統,協助有關部門快速應變。
陳振英問及,在暴雨等極端天氣期間,天文台會否用緊急警示系統提醒公眾。謝展寰回應指,現時天文台已經有多個渠道發放資訊,包括電視、手機應用程式等,屬有效做法;當出現特大地震、海嘯等非一般天氣情況,才可能使用緊急警示系統。@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