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中國經濟雖然在復甦,但是根基不牢、阻力很大,因為三駕馬車都跑不動了,而在歷次經濟復甦中起領頭羊作用的房地產業,可以說是其中最大的拖累。但有意思的是,儘管中國房地產業經歷了種種危機,像是大量房企爆煲,以及斷供潮、停貸風波等,但很多人預測的「雷曼時刻」卻沒有在中國成為現實,那這背後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另外,同樣是湧現房貸斷供潮,為何在美國引發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卻沒有釀成中國的銀行危機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中國的經濟復甦根基不牢

我們看到,中國一季度經濟呈現復甦態勢,但是,就像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說的,中國的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恢復和擴大需求是關鍵所在。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也發文表示,中國疫情後服務消費的報復性反彈所形成的甜蜜期可能是短暫的,隨著這種脈衝效應的衰減,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復甦面臨的阻力不小。

陸挺認為,中國本次的經濟復甦,和2008年的雷曼危機之後以及2015年股災之後的經濟復甦,有三個方面的顯著差別。

首先是外部環境不同:前面兩輪的復甦,中國與全球的復甦大致同步,但這一次卻是背道而馳;而且,這次的復甦面臨著極為複雜和困難的國際政治環境,尤其是和美國的關係急轉直下,導致中國面臨科技禁運、供應鏈外移、境內投資和消費需求下降等狀況。

其次,房地產是以往每次復甦的發動機和領頭羊,因為房地產板塊對中國GDP的貢獻大約是四分之一,還扮演了通過信貸市場傳遞寬鬆貨幣和信貸政策的重要作用,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可能遠超四分之一。

但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房地產行業這一次的復甦卻非常艱難。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大部份民營房企,處於實際違約或是瀕臨違約的境地,國有房企是新開工和新盤銷售的主力。但之前國有房企只佔市場份額的兩成之多,不可能在短期內填補民企留下的巨大空缺。

第三個差別是在居民消費方面。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房地產行業萎縮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居民對未來的信心不足等,對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來說,陸挺所提到的這三個方面的顯著差別,恰恰說明了為甚麼這一次中國的經濟復甦阻力很大,因為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駕馬車都跑不起來了,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房地產業的萎縮。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房地產的現狀。

「五一」樓市慘淡 法拍房恐創新高

中國各地的樓市,在經過3月的回溫後,4月以來的成交量普遍大跌,有的地區甚至環比「腰斬」。例如,武漢住建局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武漢新房成交了7,487套,相比3月份的成交量下跌了49%。

中國房地產信息綜合服務平台克而瑞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中國百強房企實現的銷售金額,總計為5,665.4億元,單月業績環比下降了14.4%;而全國30個主要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環比下降了27%。

陸媒報道也提到,今年的「五一」假期,售樓處格外冷清,開發商們的花式促銷不僅沒有甚麼成效,有的甚至還因為「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而被政府部門處罰。例如,蘇州崑山的兩家開發商,搞促銷7折賣房,卻被地方政府以「擾亂房市秩序」的罪名處罰。 

但蘇州崑山開發商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是個別現象。

五一期間,深圳也推出了特價房,有的樓盤降價上百萬元人民幣,甚至降了一千萬,但銷量仍然沒有達到預期。有民眾披露說,深圳人才供應房多了9,000多套,法拍房、斷供房,著急出手打骨折價的不計其數,新的商品房真的很難賣。

同時,受疫情封控、行業監管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經濟蕭條,很多公司倒閉或是裁員,造成失業潮,購屋者交不起房貸,斷供的也越來越多。據媒體報道,2022年中國法拍屋掛拍數量,大幅攀升到60.6萬戶,和2021年相比,暴增35.7%,創歷史新高。法拍規模也因此上升到1.4萬億元人民幣,大約是2,000億美元。

自放開疫情封控後,銀行的訴訟流程加快,導致法拍房數量激增。據業內人士估計,到了今年,中國法拍房的數量可能超過一千多萬套。

我們也可以看到,最近網上有非常多的影片顯示,購房者因為沒錢還房貸,被迫斷供,落入非常悲慘的境地。

比如,有一位女士說,她2019年在東莞花了200萬元買了一套房,首付60多萬元,月供是8,000多元。斷供半年之後就被銀行起訴,她才發現3年還了30多萬元貸款,但是居然有20多萬元是利息。法院查封了她所有的銀行卡,連微信錢包都沒有放過,還有一些違約金、律師費、訴訟費,七七八八加起來差不多十多萬元。銀行通知說,房子被七折拍賣。算下來,她不僅房子沒有了,首付沒有了,還倒欠銀行幾十萬元,損失高達八、九十萬元。

中美房貸斷供 有何不同結果?

我們知道,美國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斷供潮,並且導致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但是,類似的事情,是否會在中國出現呢?

美國之所以會爆發次貸危機,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幾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利率水平較低,金融機構競爭激烈,很多信用評分較差的美國人也獲得了貸款,被稱為「次級貸款」。但是,隨著美國樓市降溫,利率也逐步提高,次級貸款者的還款壓力增加,許多人選擇斷供,銀行收回房屋進行拍賣,但是因為房價下行賣不到好價格,機構出現大面積虧損,最終引發了次級房貸危機。

不過,中國的情況卻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金融學家易憲容,曾經在2014年5月發表過一篇文章,比較了房貸斷供在中美兩國的不同結果。

他說,在美國,不僅有個人破產法,而且個人按揭貸款合同也規定,個人如果選擇破產或斷供,只要把所持有的住房交給銀行,其個人住房債務就此中止,但會留下信用違約的不良紀錄。

但是,如果中國居民選擇斷供,不僅銀行可能收回住房,而且該居民所欠下的債務還得繼續還,直到其債務全部還清為止。不僅住房沒有了,個人首付及前期供款打了水漂,還背了一身債務。

所以他認為,即使購買的住房已經成為「負資產」,也就是說,房屋的市價已經低於個人需要繼續繳納的貸款,中國居民也不會選擇斷供,因為代價太大,就像他的文章標題所說的,《中國不會出現美式斷供潮:房子被沒收也得還貸款》。

也就是說,同樣是斷供,美國購房者卻不像中國購房者這麼淒慘,因為美國實行的是非追索權住房抵押貸款(Non-recourse mortgage),銀行和購房者共同承擔房貸的風險。這也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

而中國實行的是有追索權的住房抵押貸款,而且自然人不能申請破產,所以在中國,還不起貸款的所有風險,全部加在了作為普通老百姓的購房者身上,銀行卻是零風險。

不僅如此,在疫情大流行引發經濟危機之後,美國還出台了一個提供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的「CARES 法案」(The 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暫停實施「喪失抵押品贖回權」 (Foreclosure)的措施,為可能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靈活性,防止廣泛出現房子被銀行收走拍賣的危機。

但是相比之下,中國民眾就是一個「韭菜命」,中共不搾出最後一滴油不算完。

民生加銀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鍾偉,也曾在去年3月發文指出,目前中國首套房首付比例不會低於30%,非首套房實際首付比例不會低於50%。非極端情況下,銀行承擔的斷供風險並不大,因為在中國做「房奴」的門檻非常高。

所以,也怪不得有人形容說,美國會有全局性的次貸危機,而中國呢,只會有個人版的房貸斷供危機。

為甚麼「中國金融末日」沒有成為現實?

其實,和個人按揭貸款相比,房企的貸款違約可能更讓銀行擔心。不過,就算是恒大等中國房企持續爆煲,也沒有像一些人所預測的,出現中國的「雷曼時刻」。這又是為甚麼呢?

《紐約時報》今年3月刊登了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文章,題目是《為甚麼「中國金融末日」沒有成為現實》。

陳教授指出,華爾街、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們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把純粹的市場邏輯應用到中國經濟上,這種邏輯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共政府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可以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引導資源、並且分配痛苦,來避免危機。

不過,他也指出,這並不意味著中共可以無限期地挑戰經濟正統理論,雖然中國的監管者又一次證明了金融末日預言者的錯誤,但中共最大的考驗可能還在前面。@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粵語配音:Ada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