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多年來對全球華文社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不少歌曲經歷數十年的時間洗禮後依然傳頌至今。關於粵語流行曲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普遍說法皆由60年代末期開始說起。
粵語歌曲由1960年代以前的「小曲」已經開始存在,到戰後的粵語片之中亦都加入了大量的粵語歌曲元素,但始終未能稱之為「流行樂」。在50年代起開始有一些改篇自外語歌的廣東歌出現,到60年代英國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興起,改篇歌的風氣更加盛行,其中披頭四的其中一首名曲《Can't Buy Me Love》被馬來西亞華人歌手上官流雲改篇成《行快啲啦》,後來該曲被「歌神」許冠傑翻唱後更變得街知巷聞,成為一首至今仍無人不曉的廣東歌。
而真真正正屬於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可能要說到1970年初許冠傑的出現,早於60年代出道的許冠傑在70年代初轉型單飛,其中他在1972年於電視節目《雙星報喜》首次披露的歌曲《鐵塔凌雲》就被視為是香港原創流行曲的始祖。隨著許冠傑在70年代中期演出過《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癡》和《半斤八兩》等電影,他亦同時推出了相關的同名唱片,其中《半斤八兩》的專輯之中更收錄了多首被現為經典的作品。
除了許冠傑之外,台灣歌手鄧麗君在70年代開始亦來港發展,雖然當時她的音樂作品主要是國語流行歌曲,但她很快就打破了語言和風格的界限,開始涉足粵語流行歌曲,《一水隔天涯》、《慢步人生路》都是他的著名粵語作品。
香港粵語流行曲在70年代的興起與電影和電視的發展有著莫大關係,當中以後者為甚。無線電視於1973年播映的電視劇集《煙雨濛濛》中首次加入粵語主題曲,由同劇擔綱男主角的鄭少秋主唱。雖然《煙雨濛濛》一曲當時未能走紅,不過翌年另一套電視劇主題曲《啼笑因緣》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歌曲,亦被視為是粵語流行曲的分水嶺,開始了電視劇主題曲和粵語流行曲的新時代。
70年代的香港樂壇普遍以英文歌和國語歌作為主流,走紅了仙杜拉、溫拿樂隊(The Wynners)和陳美齡等歌手和組合。不過隨著電視劇時代的堀起,大量廣東歌歌手湧現,其中最有名的有羅文、徐小鳳、關正傑、甄妮、林子祥、葉麗儀、葉振棠、陳潔靈等,粵語流行曲的風格亦開始變得多樣,而美國流行樂權威雜誌《Billboard》亦首次出現了「Cantopop」這個新專有名詞。
粵語流行曲的興起除了捧紅了一班廣東歌歌手外,亦令作曲和填詞兩大範疇進入另一個時代。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填詞人黃霑於70年代中期開始在流行樂壇活躍,到1978年正式簽約無線後,他與作曲家顧嘉煇更是合作無間,《楚留香》和《獅子山下》等經典作品都是兩人在70年代的作品。除了黃霑外,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等填詞人亦成為了香港樂壇在70年代的新派填詞人,而廣東歌亦大致分成用詞較為嚴謹文雅的一派和較為市井生動的另一派。
無論在曲在詞,70年代下半葉的香港流行曲已經脫離了以往的粵曲風格,到1979年,由香港電台主辦的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正式出現,奠定了流行曲在香港樂壇的地位。在第一屆的頒獎禮,十首得獎歌曲中,電視劇主題曲於佔了其中一半,可見電視劇歌曲對當時樂壇的影響力甚大。
在粵語流行曲迅速興起的70年代,適逢大陸推行所謂「改革開放」,粵語流行曲隨著回鄉人士帶同的電子產品及卡式錄音帶流入大陸,廣東歌開始踏出香港。與此同時,香港的電視劇紛紛開拓大陸及東南亞市場,受到當地華人歡迎,粵語流行曲亦跟隨這些外銷節目,拓展了新的市場空間,讓香港樂壇開始邁向世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