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英華書院自1818年創校以來走到今日,桃李滿天下,培養了無數卓越的人才,以德行至上,矢志培育「實而不華,卓而不傲」的年輕一代。今年恰逢英華書院創校200周年校慶,學校以「承傳使命 皕載自強」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慶活動,令大眾認識創校初衷,並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英華200年校慶日活動自2017年11月11日的「歷史接力跑」及「承傳接力跑」拉開了序幕,鄭鈞傑校長點燃火炬,象徵著薪火相傳。沿途一路跑來,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堅毅的心。
馬六甲尋根之旅
今年四月初,鄭鈞傑校長聯同一眾師生、校友,前往馬六甲英華書院最早原址,走訪英華書院創校校長米憐牧師及師母墓,並參觀於1910年由循道衛理教會建立的英華學校,與當地師生交流,過程中分享了不少當年創校的往事。
「溝通中西文化,培育傳道人才」是英華書院創校宗旨,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牧師及第一任校長米憐牧師在資金緊張、收生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堅守,為英華辦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惜米憐牧師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37歲。隨後有五任校長接替在馬六甲的校務工作,直到第七任校長——理雅各牧師的到來,方將英華書院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校慶郵票發行 紀念不同時期校舍
香港郵政於11月9日起發售「英華書院二百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以「承傳使命 皕載自強」為題,展示書院不同時期的校舍。小小的郵票之中,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英華書院從馬六甲的第一個校舍依始,至1843年遷至當時的維多利亞城的傳教會大樓內,開始了香港的辦學生涯。兩百年間,英華多次遷址,也曾因戰火及社會政治因素停辦,但亦不畏辦校艱難而重新起步,曾在西半山、弼街、牛津道等地設立校舍,至2003年遷至九龍深水埗的英華街,啟動了新的歷程。西九龍校舍的特別之處,則是將書院、小學校舍連為一體,是最早使用這種建築模式的一條龍學校之一。
傳道授業在香江 歷史展覽示輝煌
英華書院在兩個世紀間,在華文與西學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鑑於此,英華書院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辦「英華書院創校二百年歷史展覽──傳道授業在香江」校史展覽,自11月2日至12月5日展出,介紹書院在翻譯史、文化傳播史上的貢獻。包括在1853年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在展覽中所展示的系列收藏品,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及倫敦大學在十九世紀刊印的珍藏文獻、理雅各牧師後人珍藏文物、藏於日本京都圓光寺、英華書院1855年翻譯的漢文《聖經》等,見證著英華在漢學西傳、華語翻譯及出版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
韓愈《師說》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英華書院亦不離其宗,在百年間亦將「傳道授業」放在首位,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銘記「篤信善行」這一校訓。也正是英華人所秉持的這份精神,方能在各領域有頗為振奮的成就。
創校主題曲《天地人》 背起責任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被稱為「三才」。「才」的意思為「道」,引申為才華、能力、本事等等。
英華書院創校200周年主題曲《天地人》由兩位知名校友創作,著名填詞人周耀輝譜詞,粵語樂壇明星許冠傑譜曲、主唱。周耀輝於1973年入讀英華,他表示在校的歲月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好好做人」。歌詞中重複提到「就算看不清我一生,亦要對得起我天地人。」面對當今社會的繁雜紛亂,唯有堅守善念,不忘初心,方能看清現實,找到自己。歌詞結尾提到:「若你教得識我一生,願我背得起我的責任。」所言意味深長,令人回味,亦回應了培育「實而不華,卓而不傲」英華人的使命。◇
【校慶活動預告】
活動一 校慶嘉年華及校友日
日期:11月30日至12月1日
(星期五及星期六)
地點:英華街校舍
12月1日下午特備活動:
●葉秀賢老師、葉勁雲老師、梁麥韻鶯老師及鄭鈞傑校長於當日重執教鞭,開班授課,實行時光倒流,將昔日老師們於課堂講學的情景重現眼前。
●導遊英華小學、英華書院校舍;
●經黃修平校友指導、校友李敏聰(Mark Li)(2012 年畢業生)導演,以 「Farewell assembly」為題之電影欣賞;
●開放泳池、乒乓球設施供使用;
●足球邀請賽及社際籃球賽。
活動二 英華書院創校200年校慶晚宴
日期:12月2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五時半至十一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三樓大會堂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