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您有這樣一種經驗嗎?心情不好的時候想找朋友談一談,結果對方的態度不但讓你心情沒有緩解,反而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懂你!也或許你遇到了一個對的人,他靜靜聽你說了一堆事,最後你不藥而癒了!為甚麼有這樣的反差呢?以下將由南韓著名心理諮商師指出避免8種聆聽習慣,會讓你成為有同理心,朋友眼中溫暖的「療癒大師」。
同理聆聽VS慣性聆聽
當你聽到朋友說這樣的話,會如何反應呢?
「他們好像在孤立我,在利用我。」
我們經常會做的慣性聆聽可分為以下8種,這些方式都不是應該完全專注於對方內心的「同理聆聽」。
3 阻斷情緒
「為甚麼會有那種負面情緒?不要這樣。」
「不能那樣想。」
這個方式與壓抑情緒且試圖理性判斷的核心信念有關,忽略了我們是能夠感受情緒的人類。如果從小得不到情緒同理,讓流露情緒感受成為禁忌,這個反應就會習以為常般地出現。靜靜傾聽當事人身處痛苦的淚水與情緒反應,這個過程是同理的必要元素。如果加以阻斷,當事人會無法包容自己,落入解決問題的機械式方法,或者以壓抑情緒的迴避方式來適應。
4 轉換想法
「你在說甚麼啊?在我看來根本是誤會一場啦!」
「他們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啦!」
改變想法,確實是有效改變行動的高明策略,但這與認識理解情緒和需要的同理聆聽有所區別。原因在於,覺察想法與改變想法是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他人總是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有時反而會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主張自己是對的。這是所謂的選擇支持偏誤(choice-supportive bias)。結果,改變想法反而成為使人繼續停留在想法中的推手。例如,若是向懷疑自己被疏遠和利用的朋友說道:「他們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朋友可能會想:「不對!他們以前也曾經整過我、欺負我啊!」結果,這只是從某種想法轉移到另一種想法,無法化為深刻認識自身情緒感受與需要的過程。
因此,改變想法的過程有時確實有用,但用強迫他人的方式,不僅無法輕易改變想法,顯然也不是同理聆聽的過程。
5 分析
「從甚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原因是甚麼?」
「你衝動,他固執,你們兩個人根本就不對盤。」
分析加上建議,對於解決問題很有幫助,而這也是想要同理聆聽時必須區別的要素。分析適合用來釐清原因和結果,進而解決問題,因此,有豐富經驗的人為自己分析時,確實具有正面效果。然而,如果人際關係停留在分析對方的言行,最終可能會困在「行為對錯、人好人壞」的思考中,陷入用二分法識人的判斷扭曲。(待續)
本文摘自:《為甚麼愈溝通愈受傷:告別情緒崩壞,擺脫慣性溝通,解開扭曲關係的51個對話練習》,漫遊者文化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