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事業有成的建築承包商賴訥‧溫克勒(Reiner Winkler)買下了他的第一件象牙藝術品,這件作品出自於一幅15世紀描繪耶穌誕生的哥德式雙聯畫。自此他便和象牙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一件來自法國幾寸高的小作品開始,溫克勒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私人象牙雕塑收藏專家。
他專門收藏17和18世紀的作品,這段時間是象牙雕刻的黃金時代。溫克勒習慣將收藏留在自己家中,首先是擺在家裏客廳的櫃子裏,和其它瓷器與木製小雕像一起展示。隨著象牙收藏逐漸增多,他開始將作品分散在家中的各個空間,最後才特別為此在家中設計了一個房間,將大部份作品移進去,這間房間他稱之為「我的藝術與珍奇小屋」。
不過,溫克勒從未打算將象牙雕塑留給自己;他經常邀請藝術專家來觀賞並研究這些作品。在他年邁時,他決定將大部份收藏贈送給德國法蘭克福的「列比之家雕塑收藏」(Liebieghaus Sculpture Collection),該收藏至今已取得了他大部份的收藏品。
列比之家於近期展出了「Splendid White」的展覽,將超過200件溫克勒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象牙雕塑開放給大眾觀賞。直到溫克勒於2020年過世時,仍有21件作品保留在他的私人收藏中,這些作品首次於這場展覽公開亮相。該展覽的策展人為列比之家的文藝復興至新古典藝術收藏負責人瑪萊克‧布克林(Maraike Bückling)。
展覽作品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奧地利、荷蘭和法蘭德斯等地區,甚至還有兩件來自印度和中國的作品也在展場中亮相。這些象牙作品從浮雕、小雕像、人物群像、肖像勳章、大啤酒杯到禮儀器皿,種類相當豐富。
展覽之最
在溫克勒的收藏中最受矚目的作品是《奔馬上的憤怒女神》(Fury on a Charging Horse),由一位匿名為憤怒女神大師的藝術家所做。在招標過程中,溫克勒差一點就和這件描繪希臘神話中騎著奔馬的憤怒女神像擦肩而過。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幸運的是,原本裝這件雕像的木箱很髒,上面還殘留了大量的膠水。湯姆森公爵的代理人並沒有重視它⋯⋯突然,我震驚地意識到這件作品即將被標下了——錘子都已經舉起來了。我立刻集中精神並最終贏得了這座雕像。」
這件作品充滿了強烈地活力和情感張力,看起來既不十分舒服也不優美。藝術家精湛地透過肌肉和臉部的特徵表現出憤怒女神的情感張力。她的怒火幾乎要把她從馬背上扔了出去,奔馬在如火焰般的草地上跳躍。
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收藏家如此珍愛象牙雕刻的原因,它們就像稀有珍貴的寶石一樣。象牙有著絲綢般平滑又完滿無瑕的表面,溫暖的明亮色調和細緻的紋理,贏得了無數藝術愛好者的心。
藝術收藏家們通常將象牙雕塑品保存在珍奇屋(又稱藏珍閤)中。珍奇屋是15至16世紀發展出的一項傳統;博學多聞的人們喜歡在那裏擺放珍品,並以此作為交談的話題。他們會收藏具有異國情調、耐人尋味或有時晦澀難懂的珍奇藝品,通常來自於大自然,像是貝殼、椰子,也有科學儀器和用珍貴石頭裝飾的鼻煙盒等等。有時也會有他們在歐洲遊歷時帶回來的紀念品。在宮廷中甚至還會請最卓越的藝術家會為這些珍奇屋製作藝術品,他們被稱為珍奇屋藝術家。
象牙雕刻藝術
自石器時代以來,藝術家們就已開始使用象牙創作藝術品。賴訥‧溫克勒收藏的象牙作品皆製作於16至18世紀之間,並不會對象群的繁衍構成威脅。
一頭成熟大象的象牙可長達9至10呎(約三米),重達154磅(約半公斤)。象牙的結構有著中空的根部和堅硬的尖端,尖端部份可以用作藝術品。雕刻師在創作時,需要配合象牙的大小和形狀設計,因此需要很多技巧,有時會選擇加上另一塊象牙來完成作品,來補足象牙尺寸和形狀不符的問題。
根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的介紹,象牙雕刻師會利用象牙的尖端來製作完整的立體雕像,而象牙空心的根部則會切片製作成浮雕。有時候空心的根部也會用來做成器皿,有時候還會使用類似木工的車床機具來加工象牙物件。
他們偏好使用非洲象牙,由於其質地堅硬又具有彈性(其分子排列呈現細緻的網狀交叉形式),讓象牙作品得以保有精美的細節,卻不會碎掉或削弱其它部份。例如在雕刻精細的臉部細節,像是臉上的皺紋時,使用這種象牙更能達到維妙維肖的效果。
象牙藝術的種類
象牙雕刻師時常從其它藝術媒材提取靈感,像是繪畫或小型銅像。
巴洛克藝術家善於創作理想化的肖像人物,描繪主人公的個性和社會地位。在古代,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肖像也常出現在錢幣和勳章上。
梵蒂岡常會以教宗的肖像作為贈禮,贈送給皈依天主教的王子。像是一幅象牙雕刻的教宗克萊孟十一世(Pope Clement XI)的肖像,就是非常好的禮物,儘管這件作品的來歷尚待考證。大約1710年,在羅馬的一名匿名藝術家以精湛的工藝雕刻了這幅肖像,幾乎整個平面都填滿了細緻的紋路,直到邊緣。
大衛‧勒‧馬尚(David Le Marchand)於18世紀初製作了查理斯‧馬布里(Charles Marbury)肖像,至今我們對這位藝術家所知甚少,不過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樣高超的技巧。他將馬布里描繪成一位身著披風、戴著完美卷假髮的紳士。
在溫克勒的收藏中也有大量聖經主題的作品,帶領觀眾親近上帝。其中一些作品表現的是舊約聖經中的場景;其它的則是關於耶穌、聖徒的生平和他們的殉道,也有一些展現人生短暫的寓言故事。
巴洛克藝術家也常以「聖母無染原罪」(Maria Immaculata,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的主題進行創作,他們常會在地球模型上描繪著聖母,下面碾壓著代表邪惡和原罪的蛇。
根據展覽目錄,17世紀的象牙浮雕《懺悔的抹大拉瑪利亞》(St. Mary Magdelene, Penitent)反映了當時小型私人禱告聖像的典型構圖,這種作品通常以黃楊木或梨木為媒材。這件象牙作品的獨到之處,在於這名佚名藝術家使用了珠寶和彩色顏料、金箔、金屬粉末來裝飾這件作品。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 of Mary)這件浮雕是18世紀法國雕刻師讓‧安托萬‧貝爾泰斯特(Jean-Antoine Belleteste)所做,象牙的質地看似堅固,卻像粉筆一樣脆弱。可以想像製作過程中,貝爾泰斯特是多麼細心地使用鑿子雕刻這塊象牙表面,才能創作出這麼細緻超凡的作品。
「Splendid White」展覽針對巴洛克和洛可可象牙的藝術之美、精湛的技藝和多樣的種類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訊,同時也介紹了精美小型雕塑的特色。
溫克勒透過收集他自己的「藝術與珍奇小屋」來承傳文藝復興的藝術傳統。現在,在列比之家雕塑收藏的訪客也可以一同欣賞這項傳統。
展覽「Splendid White」於德國法蘭克福列比之家雕塑收藏展出至2023年1月8日,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裏。
原文Beauty Meets Virtuosity: Baroque and Rococo Ivory Sculpt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