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歐洲勢力擴展到美洲和亞洲的南洋地區,葡萄牙佔據澳門,荷蘭佔據了台灣。除了商貿往來之外,一些耶穌會士也來到中國,讓本來已經在中國絕跡的基督教再度復興。此外,拉丁文、幾何、物理、天文、曆法、地理、西方的神學和哲學,也開始大量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
◎聖經普及催生新教 教徒逃亡創立美國
1517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了95條論綱,標誌著基督教「新教」革命的興起。
我們之前談到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導致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當時有很多神學家帶著希臘文的《聖經》離開君士坦丁堡,到了歐洲。
希臘文《聖經》中的一句話對馬丁路德觸動很大,這句話就是「因信稱義」,也就是說,按照希臘文《聖經》的說法,一個人只要相信上帝,就會得到上帝的救贖。這句話現在聽起來好像是很平常,但當時的人以為人和上帝之間的溝通必須得有教會作為媒介。而馬丁路德認為,我們不需要教會作為中介,「因信稱義」,只要我相信上帝的話,上帝就會救贖我。
他發表文章時,正好趕上印刷術在歐洲已經成熟。德國一個名叫古騰堡的人改進了鉛字的活字印刷術,1456年在德國的美茵茲開始大量印刷《聖經》,使得很多人可以有機會自己閱讀《聖經》。而過去書寫在羊皮紙上的《聖經》非常昂貴,只有神職人員才有機會閱讀。
16世紀初,很多人開始質疑教會的權威,引發了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因帶頭挑戰教宗的權威,被教宗開革出教。之後,馬丁路德索性建立了一個自己的教派,就是現在基督教的路德宗。後來還有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如加爾文宗、英國的聖公會等,這些都屬於新教不同的教派,或是跟新教有關係。
新教產生後,受到了天主教的迫害。英國國王查理迫害新教徒,導致一群新教徒為了逃避迫害,乘坐「五月花號」來到了美洲大陸。他們登陸的地方現在被稱作新英格蘭地區,具體來說,就是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新教徒到達普利茅斯的這一年(1620年)正是明朝的末年,即萬曆四十八年,也可以說是泰昌元年。
從歐洲來的新教徒們在美洲大陸建立了政府,也就是後來的美利堅合眾國。
◎耶穌會士越洋傳教 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針對新教對天主教的批評,天主教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想進行一些改革。這促使他們成立了耶穌會這樣一個機構。耶穌會主要是由一些學識淵博且品性高潔的天主教徒組成,他們除了恢復嚴格遵守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傳統之外,還越洋傳教。其中很多耶穌會士因此前往中國。
萬曆九年,一個非常著名的天主教徒(也是耶穌會士)利瑪竇來到了中國。他最初在廣東的肇慶居住了十年,潛心研究中國的史書和中國的各種經典,包括先秦諸子的著作,然後他把四書翻譯成了西文,介紹回歐洲。萬曆二十八年,他到了北京,萬曆皇帝召見了他。那時,萬曆皇帝已經不上朝了,根本就不見大臣。利瑪竇當時帶著歐洲的自鳴鐘(那在中國看來是一個非常新鮮的玩意兒)還有耶穌的聖像及萬國圖(一張世界地圖,是當時歐洲人對整個世界地理的認識)去見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在偏殿接見了利瑪竇,當時萬曆皇帝想給利瑪竇封一個官職,利瑪竇沒有接受,但是他在中國住下了。
他在北京和非常有名的一些士人們交往,其中官職最大的就是禮部侍郎徐光啟。徐光啟是上海徐家匯人,他成為中國最早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的士大夫。他和利瑪竇一起把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翻譯成中文,這是希臘的幾何學正式傳入中國的開始。當時還有很多的耶穌會士,如鄧玉函、湯若望等來到中國,他們除了把世界地圖、地理學、人體解剖學、天文學、物理等介紹到中國外,還把歐洲的藝術、建築、音樂也介紹到中國,引起了中國人極大的興趣。同時他們也把中國的文化包括醫藥等介紹到歐洲,同樣引起了歐洲人對中國的興趣。
◎元朝文化北曲南戲 明朝小說獨領風騷
中國從漢武帝時期起,就設立了樂府,這是一個將文學作品譜曲演唱的機構。樂府的產生對中國文學形式的變化影響很大。詩經其實本來就是用來唱的,漢代的樂府帶動了很多五言詩的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樂府又帶動了七言詩的出現,唐朝時候的樂府帶動了小令也就是宋詞的出現,那麼到了金元時期,樂府就帶動了元曲的出現,所以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都跟樂府有很大的關係。
在元朝開國的四十多年間,由於停止了科舉制度,使得很多知識分子失去了讀書做官的晉升通道,這些讀書人於是混跡於市井之間,帶動了庶民文化的興起。
提起元朝的文學形式,人們通常會想到元曲。元曲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叫散曲,一種叫雜劇。所謂散曲,就是它沒有故事情節,就像宋詞一樣,非常的短,比如說,我們知道的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天淨沙‧秋思》,就是馬致遠寫的那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散曲,它沒有任何的情節。散曲跟宋詞比較像,但是它更加口語化。
而元朝的雜劇是有故事情節的,是用於舞台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都是元朝著名的雜劇作家。元雜劇最初興起於中國北方。元朝統一之後,整個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方遷移,一些雜劇作家也相繼搬到了南方。非常奇怪的是,當他們搬到南方之後,北方的雜劇就開始衰落了。元朝後期,南方慢慢地也沒有甚麼人唱雜劇了。到了明朝,幾乎已經沒有人懂得雜劇應該怎麼唱了。但是這時,南方興起了戲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戲劇形式,所以有「北曲南戲」的說法。
元末明初,出現了長篇章回小說,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歷史演義就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就是元末明初人,他的老師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這時寫了《水滸傳》,《西遊記》寫於明朝中葉。明朝末期的馮夢龍寫了《東周列國志》,明朝末年,許仲琳寫了《封神演義》,這都屬於長篇章回小說。四大名著裏,有三本寫於明朝時期,只有《紅樓夢》是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明代的章回小說非常發達,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說,四大名著各有側重。比如說,《三國》講的是天下,《水滸》講的是江湖,《西遊記》講的是神魔,《紅樓夢》是以家庭為縮影來講一個社會。
明朝除了長篇小說之外,還有短篇小說。明朝的短篇小說非常傑出,如明末馮夢龍所寫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為「三言」,除了「三言」之外,還有明末的凌濛初寫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我個人認為「三言二拍」是中國短篇小說中最傑出的代表。
◎商業手工異常發達 貿易締造白銀帝國
明朝的商業和手工業都已經非常發達。明朝時,中國人口已經很多,另外由於美洲一些產量非常高的農作物如玉米、土豆、紅薯等傳入中國,只要有很少一部份人種植這些高產作物就可以養活很多人,所以就把大量人口從農業中釋放出來。那時,正趕上全球貿易興起,只有明朝有這樣大的人口基數,可以組織起龐大的手工業作坊,從事這樣的生產。
明末時期,宋應星寫了《天工開物》。這本書寫得非常有意思,講了很多技術,如怎麼開礦、怎麼煉礦、怎麼造車造船等,就像一個操作手冊一樣,還記載了當時的農業、手工業製造等很多方面的東西,非常珍貴。
當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中國的很多產品通過商船運到了歐洲,如絲綢、茶葉、瓷器等,那麼歐洲拿甚麼東西來買中國的這些商品呢?他們用的就是白銀。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後,發現那裡有大量銀礦,美洲的白銀儲量非常大,當時的墨西哥鷹洋就是用白銀造的銀幣。據統計,在西班牙統治和殖民美洲期間,美洲生產的白銀達10萬到13萬噸,其中80%是運到其它地方去的,這80%中,有50%運到了中國,所以那時中國大量出口瓷器、茶葉和絲綢,引入了大量的白銀。由於白銀大量流入明朝,明朝的貨幣就變成了白銀。
白銀流入中國,也使得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成為了可能,也就是說,全國所有的稅收不再收實物、不再收糧食,而改為徵收白銀。白銀的全面貨幣化,使得明朝可以融入整個世界的貿易體系中,當時的金和銀變成了主要通行的貨幣。還有學者認為白銀的大量流入和使用跟明朝的滅亡有著直接的關係。那麼這又有甚麼依據呢?請看下一章《歷史密碼》。(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