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沒有明確的帝位繼承制度,加上權臣用事,使得帝位紛爭不斷。公元一三三二年,元文宗駕崩,遺命將皇位回傳給明宗長子妥懽帖睦爾,這就是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在他登基之前,就有人預言,他稱帝後將天下大亂。
明宗的死是一樁歷史疑案。文宗想在自己駕崩之後,把皇位回傳給明宗的兒子,這在歷史上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他當年真心想禪位給他的哥哥,但這件事被權臣燕帖木兒破壞掉了,所以他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第二種說法是,文宗參與了當時毒死哥哥的陰謀。明宗突然間駕崩,他心裏過意不去,於是想把皇位再回傳給明宗的兒子。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即位的元順帝採納了後一種說法,他認為文宗參與了毒死他父親的陰謀,於是下了一道詔書,說文宗在這件事情上有責任,撤掉了文宗的廟主(就是在太廟中把他的皇位移除),還貶了文宗的皇后和他的兒子。
◎幾經周折 順帝登基
文宗駕崩之後,最開始立的是明宗的二兒子懿璘質班,但是這個小皇帝登基不到兩個月就暴病而亡,史稱甯宗。甯宗死後,又把妥懽帖睦爾迎到大都,準備立為皇帝。但當時太史有一個預言,在《元史》第三十八卷中是這樣寫的,「適太史亦言帝不可立,立則天下亂,故議未決。」意思是當時太史說,如果妥懽帖睦爾登基的話,天下就會大亂,所以大家反覆討論,但決定不下來。藏文的史料中還有一個預言說,如果妥懽帖睦爾能夠等六個月登基的話,那麼他做皇帝的時間將和元世祖忽必烈一樣長。這兩個預言後來都應驗了,妥懽帖睦爾登基後,確實是天下大亂,他成為元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在位三十五年,跟忽必烈一樣。
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大都。元順帝放棄大都跑到漠北,又當了三年大蒙古帝國的大可汗,也就是說,他在中原當皇帝的時間跟忽必烈是一樣長的。
那麼,當初元順帝到了大都之後為甚麼沒有馬上登基,而是整整拖延了六個月呢?是因為權臣燕帖木兒一直阻止他登基,直到燕帖木兒病死,他才登基當了皇帝。
◎伯顏專權 排斥漢人
元順帝登基時只有14歲,朝廷大權依然掌握在燕帖木兒家族手中。他的皇后伯牙吾氏是燕帖木兒的女兒,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最開始做御史大夫,後來做到左丞相。
當時還有一個權臣名叫伯顏,這個伯顏不是忽必烈手下滅南宋那個伯顏,為了加以區分,我們稱他為權臣伯顏。
權臣伯顏是右丞相,左丞相唐其勢對伯顏位居其上感到不滿,就想找機會除掉權臣伯顏,然後把元順帝廢掉,他自己來主導朝綱。這種事情屬於政變,通常都會秘密行事,但唐其勢非常傻,到處跟別人嚷嚷說,天下是我們家的天下,伯顏怎麼跑到我的上面來了?這話本身就跟謀反無異,天下是元順帝的天下,怎麼成了你家的天下?所以伯顏知道這件事後,提前動手發動政變,殺掉了唐其勢,同時廢掉了伯牙吾皇后,之後,又把皇后毒死,而且廢掉了左丞相的職位,他一人獨相,掌握朝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所以當時伯顏的勢力非常強大。
《元史‧伯顏傳》記載,「導從之盛,填溢街衢,而帝側儀衛反落落如晨星。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意思是伯顏出去的時候,他的儀仗隊排場非常大,比皇帝氣派多了,所以當時的天下人只知道有伯顏,不知道有皇帝。一個人的地位到了這一步,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篡位,另一種就是離死不遠了。
權臣伯顏權傾朝野,他排除所有異己,不是殺掉,就是罷黜到偏遠的地方去。他瘋狂排斥漢人,曾向元順帝建議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大姓的漢人。他廢除了科舉制度,禁止漢人持有武器、禁止漢人養馬,一經發現立刻沒收。他禁止漢人做各個行省、各個部的最高長官,而且禁止漢人學習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文字等等,從而導致民族矛盾激化。
◎脫脫尚儒 大義滅親
有一個人對他這種政策非常不以為然,這人是他的侄兒脫脫——元朝最後一個名相。在評書《大明英烈》中,脫脫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脫脫受漢化影響很深,他有一個漢人老師名叫吳直方,教他學習儒家經典。脫脫讀了很多儒家經典,他曾經跟他的老師說,與其每天讓我坐在那兒讀聖人的書,不如多教我一些聖人的嘉言懿行,就是聖人們做得好的地方,讓我照著他們學,讓我終身去奉行。脫脫文武雙全,他臂力很大,可以拉開一石的弓,劍術也很好。
他看到他的伯父伯顏如此囂張,就跟他的父親馬劄兒台說,伯父如此權勢燻天,不把皇帝放在眼裏,如果有一天皇帝震怒的話,我們家是要被滅族的。他父親雖然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脫脫就問他的老師吳直方,吳直方就跟他說,《左傳》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大義滅親,如果一個事情是對的話,你就只管去做,不要有甚麼顧慮。脫脫聽了老師吳直方的話,就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340年,和元順帝聯合發動政變,奪回伯顏手中的權力,然後把伯顏貶到廣東。伯顏在路上病死。
◎脫脫拜相 助元中興
權臣伯顏死後不久,脫脫繼任為右丞相。次年,元順帝改元「至正」,開始真正掌權。他發布詔書任用賢能,實行新政。此時的元順帝剛剛21歲,憑著一股銳氣,勵精圖治,在脫脫的幫助下,元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氣象。
脫脫本人很喜歡漢人的文化,所以他一掌權就恢復了科舉制度,並開始編纂史書。我們在《笑談風雲》第一部中講到,中國有一個傳統叫做隔代修史,當一個王朝滅亡之後,由下一個朝代來整理上一個朝代的史書。因為宋代的時候多國並立,有遼、金、西夏、北宋、南宋、大理,還有吐蕃,那麼以誰為正統,就應該編纂那個國家或朝代的史書。脫脫以遼、金和宋為正統,在他的主持下編纂了《遼史》、《金史》和《宋史》。
脫脫還頒行了《農桑輯要》,教人怎麼種地、養蠶,怎麼紡絲、織布,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農業書籍。重視農桑也就是重視農耕文化,這也是脫脫漢化的一個標誌。他恢復了太廟的祭祀,還「開經筵」。「開經筵」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漢化標誌。
甚麼叫「開經筵」?這是宋代開始的一個傳統,就是皇帝和百官請有成就的儒生給他們講解治國的道理,之後,大家還要討論,以儒家的經典聯繫當下的實際,是幫助皇帝治國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開經筵」頻率不定,有時一個月開幾次,有時逢單日就開一次。「開經筵」最頻繁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每天「開經筵」,叫「經筵日講」。
脫脫做了很多對百姓有利的事情,如允許百姓養馬、恢復科舉、給百姓減稅、整頓吏治、平反前朝冤案等等。但是脫脫當宰相不久就生病了,於是跟皇帝請假,這樣脫脫就罷相了。脫脫的父親馬劄兒台是一個貪墨之徒,被人彈劾,皇帝把他貶到了甘肅,脫脫就跟著他的父親去了甘肅。半年後,他的父親死了,朝廷又把脫脫召回中樞,但是沒有再讓他當宰相。脫脫罷相之後的五年內,元順帝先後用了三個宰相,都不如脫脫。
我們前面講過,元朝開國後,有帝位紛爭的問題、有民族矛盾等等。到了元順帝中期,各種矛盾積累得越來越嚴重,而且這時元朝出現了嚴重的天災,包括大旱、蝗蟲、黃河決口、瘟疫、山崩、地震還有極端氣候。
元順帝時期有一段時間,整個國家的氣溫急劇降低,農作物沒有收成,國家收不上稅,於是向那些能繳上稅的百姓加重收稅,如南方雖然有極端氣候,但還能打糧食。這樣就造成了物價飛漲,百姓開始造反。朝廷一看情況危急,又把脫脫任命為宰相,希望他能收拾局面。(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