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逆轉脂肪肝,中醫可用山楂等藥材幫助消脂。(Shutterstock)
要逆轉脂肪肝,中醫可用山楂等藥材幫助消脂。(Shutterstock)

在現代,脂肪肝罹患率很高,可說是現在最常見的肝病。脂肪肝雖然不會有明顯症狀,卻會讓大腦悄悄提早老化、萎縮。中醫可藉由藥材、穴道,逆轉脂肪肝。

肚子的大小 可能透露了你有沒有脂肪肝

脂肪肝可以簡單分為二種:第一種是過度飲酒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第二種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最常見的脂肪肝。

漢補世家中醫診所副院長許中嚴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有二個:一個是攝取過多熱量;另一個是消耗太少,與日常生活模式有關。

飲食:

囤積在肝臟的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高油高糖的飲食內容是主因。經常飲酒也容易有脂肪肝,很多人喜歡吃炸雞配啤酒,就成了脂肪肝的危險組合。

許中嚴提醒,在正餐之外攝取大量的澱粉類食物,長期下來對身體是個負擔。平時一餐吃一碗飯,都在正常範圍內,如果額外把餅乾、麵包、紅豆湯、綠豆湯等澱粉類食物當點心,就不要吃太多。

生活因素:

現代人多有久坐,運動量不足的情況,熱量消耗太少,也會造成脂肪肝。另外,壓力、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會造成代謝變慢,脂肪消耗不掉而堆積在身上。負責解毒、儲藏能量的是肝臟,多餘的脂肪就會選擇儲存在這裏。

壓力、熬夜會造成代謝變慢,也容易產生脂肪肝。(Shutterstock)
壓力、熬夜會造成代謝變慢,也容易產生脂肪肝。(Shutterstock)

一般而言,肥胖者及體重正常的人,都可能有脂肪肝。有些人四肢不胖、體型正常,但肚子偏大,有脂肪肝的可能性也較高。

腹部肥胖的人,代表內臟脂肪多。雖然腹部的脂肪跟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不能畫上等號,但是許中嚴在臨床上觀察,發現有脂肪肝的患者,肚子通常會大一點。

因為脂肪肝初期、中期幾乎沒有徵兆,所以人們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人們在健檢時可以照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脂肪肝。許中嚴補充,抽血檢查不一定能發現脂肪肝,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不見得會高,因為多數被肝臟存起來了。

脂肪肝讓你加速老化?!研究發現腦齡增加

脂肪肝不僅會有肝硬化、癌化的風險,也會造成大腦提前老化、萎縮。

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2018年1月發表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較小的腦容量顯著相關。

這項針對766人的研究,從整體的腦容量差異來看,發現脂肪肝患者比沒有脂肪肝的人,大腦老了4.2歲;60歲以下的受試者中,患脂肪肝的人,大腦老了7.3歲。

許中嚴指出,這個發現也與中醫理論相符。他解釋,脂肪肝代表肝陰有變化,中醫講肝腎同源,肝陰會影響到腎陰,使腎陰也出現問題。而腎陰又跟脊髓液、大腦的成份有關。

他推測,當肝臟的三酸甘油脂多了,代表散佈在體內的三酸甘油脂比例也較高,等於血管也有較多的三酸甘油脂,就會出現大腦營養供應問題。

脂肪肝會造成大腦萎縮、提前老化。(Shutterstock)
脂肪肝會造成大腦萎縮、提前老化。(Shutterstock)

藥膳、穴道按摩 中醫2招逆轉脂肪肝

如果對脂肪肝置之不理,拖上數年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幸好,在脂肪肝進展到肝纖維化之前,都還來得及逆轉。

西醫目前主要是鼓勵患者控制飲食、減重、運動來改善脂肪肝。中醫則是使用消脂、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脂肪肝。許中嚴表示,患者服藥約3個月就可以改善。有患者3個月後再去照超音波,發現脂肪肝從中度變輕度了。

活血化瘀的藥,有丹參、三七,可促進肝的血液循環、代謝,讓油脂排出去。只是這類藥材不適合民眾自己使用,尤其是服用抗凝血劑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促進代謝,還是靠運動最安全。

但是消脂的草藥,就適合民眾依自己體質來使用:

山楂:藥性偏溫,適合體質偏寒,平時容易拉肚子的人。

洛神花:藥性偏涼,適合火氣大,平時容易便秘的人。

一天以5~7克的山楂或洛神花,加500~700ml的水煮開後,即可飲用。

許中嚴指出,山楂、洛神花可降血脂,減少體內脂質的生成。只是這兩者偏酸,胃不好的人,不能太常喝,也不能空腹飲用。

洛神花有降血脂,減少體內脂質生成的效果。(Shutterstock)
洛神花有降血脂,減少體內脂質生成的效果。(Shutterstock)

針對胃不好的人,可以改用荷葉和決明子。

荷葉:容易腹瀉的人以荷葉為主。荷葉可以入菜,蒸魚或泡成荷葉茶。

決明子:可降血脂,但以排便效果最為突出,適合容易便秘的人。

這兩類藥材的份量可以多一些,一天10~15克,加500~700ml水去煮就可以了。

雖然荷葉和決明子對胃的影響較小,但效果不如山渣、洛神花。

除了藥膳,民眾平時還可以按3個穴道:

按摩3穴道,有助逆轉脂肪肝。(健康1+1/大紀元)
按摩3穴道,有助逆轉脂肪肝。(健康1+1/大紀元)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兩次5指併攏),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

許中嚴表示,脂肪肝內的脂肪,也是痰濕的表現,而胃經上的豐隆穴,是很有名的去痰濕穴道。

太衝穴:腳背上,第一趾和第二趾趾縫間,往上約一拇指橫寬處。

壓力大,久坐少動,有腹部肥胖的人,可搭配肝經的太衝穴,讓肝氣疏暢,增加肝的氣血運行。

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腳踝往上四橫指寬,脛骨後緣凹陷處。

三陰交穴是保健大穴,按摩此穴可以活血化瘀,促進肝的血液循環。#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