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揮利剪顯不凡,三千煩惱已盡散。師承揚州稱典範,五十載情暖人間。」老顧客作詩一首,於上海遠東理髮的最後一日相贈,為老店結業劃上詩意的句號。分有男女賓部的舊式上海理髮舖,因店主榮休,又少了一間。頭髮已花白的熟客,哪怕拄著拐杖,步履蹣跚,也要登上一級級樓梯,走到位於二樓的理髮店,推開玻璃門,徐徐走向自己熟悉的座椅,趕在店舖5月31日結業前留下最後的記憶。
位於元朗炮仗坊順興樓的上海遠東理髮公司,2012年從福德街搬到現址,那時候店舖東主王兆鴻還健在。王師傅曾經營多間理髮公司,在銅鑼灣、旺角都開過理髮店,「電影大亨」邵逸夫、「美容翹楚」鄭明明都曾經是他的客人。王師傅自70年代紮根元朗,服務於孔雀髮廊和上海遠東理髮,後期接手髮廊生意,成為兩間髮廊的東主,並交由女兒繼承家業。王師傅於2015年離世,如今接手店舖的女兒們也步入了花甲之年,歲月不饒人,服務於店舖的老師傅年紀漸長,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王氏姊妹們決定結束營業,告別街坊。
追憶父親生平 上海理髮的輝煌年代
談起父親王兆鴻的生平,二女兒鳳姐為父親驕傲:「爸爸服務過很多名人,比如邵逸夫、鄭明明都找過他理髮。過去有很多電影明星、商界名流,都喜歡幫襯上海理髮舖,因為師傅的手藝好。」王師傅來自江蘇揚州,在上海學藝,來港後繼續做理髮師傅,曾在半山的麥當奴道打工。1958年,王師傅在銅鑼灣百得新街開設新光明理髮公司,1965年在旺角通菜街開設麗聲理髮公司,當時的生意一度蒸蒸日上。但在「六七暴動」後受到影響,店舖結業,王師傅轉移陣地,到元朗繼續自己的事業。
有手藝在身,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歷經人生起伏,王師傅再次起步,在元朗繼續發展。1969年王師傅受聘於元朗德福街的「孔雀髮廊」,工作出色,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孔雀王生」,後期接手店舖生意,聘請多名員工,家人也為店舖奔忙。1990年王師傅接手孔雀髮廊樓下的上海遠東理髮公司,生意最好的時候,兩間髮廊有約20個員工幫忙。鳳姐講述,自己十多歲就跟著爸爸學師,受爸爸影響入行。爸爸不介意把手藝傳給女兒,她的姊妹也都跟著爸爸學藝。一家八口,都靠爸爸一雙巧手養家。後期爸爸年事已高,主要是她和大姐斯姐接手店舖。
傳統上海理髮 老顧客的深厚情誼
在上海遠東理髮公司結業前夕,記者走訪店舖,推開玻璃門,仍可看到傳統上海理髮店的經典布局,棗紅色的舊式座椅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店舖分為男賓部和女賓部,男賓部由資深的老師傅主理,最考工夫的是刮面服務,除了剃鬚外,還會剃耳邊、眉邊的多餘毛髮,剃得很乾淨徹底,梘泡塗面剃鬚後,一般會用熱毛巾敷面,男士走出理髮廳,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起來。為男士洗頭時,師傅先請客人坐在椅上塗洗髮水,再伏在洗頭盆洗頭。
在女賓部設有一大排太空頭盔般的電髮儀器,鳳姐講述,在八、九十年代,女士流行各式卷髮,來電髮、染髮、造型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多客人很喜歡師傅理髮後幫客人按摩頭部穴位、肩頸部位等,還會用熱毛巾敷,直到如今,老顧客仍對店內的按摩服務讚賞有加。店內的染髮服務也是客人十分欣賞的,鳳姐回憶,有位90多歲的靚婆婆是老顧客,日日都出去飲茶,對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視,頭髮要染成淺啡色,還要搽指甲等等,多年來都幫襯遠東,彼此關係很好。
還有一位得了老人癡呆症的90歲熟客,仍記得幫襯遠東,一般早上8點鐘開門,他清晨7店半就在門口等候,每次理髮給了錢後,都以為自己還沒有給,不斷重複「我仲未畀錢啊」。鳳姐感動於熟客的支持,這種多年來建立起的深厚情誼,不是如今流行的速剪店能夠做到的。
*********
這兩年的疫情,可以算是加速老店結業的「催化劑」,鳳姐提及疫情期間老師傅和她都先後確診,店舖曾關門一個月,今年的各種防疫措施,也令小店經驗困難。老店結業的原因並不單一,後繼無人首當其衝,熟悉傳統上海理髮的師傅也已經年紀老邁或者離世,再者如今連鎖速剪集團壟斷行業,使得傳統理髮店日益式微。種種原因加在一起,雖然鳳姐和家人都不捨父親留下來的家業,但始終得放手,與街坊道別。她非常感恩一眾熟客和街坊的支持,在店舖結業前幫襯道別,留下美好的回憶。◇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