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馬仲儀醫生登上飛往英國的航班,相隔近廿年,她再次踏足英國的土地生活。入職英國的公立醫院近一個月,同樣在老人科領域工作。她形容這裏就像一個小聯合國,有不同種族的同事,和同事、病人要重新建立關係。縱然來到新的地方,需要重頭起步,她勇於面對改變:「最重要的是心態的調整,放下以前的自己。希望跟上他們的節奏,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同事和病人。」
曾任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的馬仲儀,醫學路上離不開公院,她2003年於中大醫學院畢業後,曾在公立醫院工作,也曾到英國進修,並短暫開過診所。2010年後,她重投公院至今。今年夏季,她透過求職公司尋找英國的工作,一個月內就獲當地一間公立醫院聘用,今年11月正式入職。分享在英國工作的點滴,馬醫生強調,彼此尊重是在行醫路上最重要的相處之道。
重新適應醫院文化 尊重長者意願最重要
在港任職醫生十多年,馬仲儀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醫生你話事啦!」(醫生你做決定)香港的長者病人對醫生的意見言聽計從,很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有時候家人的意見甚至凌駕於長者自己的意願之上,例如對於一些長者不情願的事情,家人也會盡力說服他們。馬醫生表示,這種情況在英國不會發生:「只要長者不是認知障礙,所有事情都由長者個人決定,再問他們想不想讓家人拿主意。在英國,大部份家人都很尊重長者自己的意願。」除此之外,英國的長者很有主見,會告訴醫生自己需要甚麼,不需要甚麼,作為醫生要十分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
談及香港醫療服務和英國醫療服務關注點的問題,馬醫生說:「在香港的病人對醫院的服務期望比較高,入了醫院就是交給醫生處理,服務細節上也比較多要求。在英國不一樣,他們對於服務本身的要求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高,但病人的自主性很重要,這裏標榜的是病人要受到尊重,很重視病人的感受。」她還提到,這裏的病人和醫生會一同討論,達成一個彼此都認同的醫療方案,這是在香港比較少見的情況。
她所服務的醫院,長者病人多為白人,總體來說自小都接受過教育,對於一些病徵的描述、藥物的認知都較為清晰:「他們可以清楚地告訴我身體不舒服的情況,對於病徵、病情、藥物的表達都做得很好,畢竟從病人口中講出來的東西是最真實的。」她認為這對於醫生有針對性地看病非常有幫助,相對來說對病情的判斷更準確。
馬醫生分享:「這裏的醫護人員對每個病人的態度都非常認真,雖然行政上沒有香港那麼迅速,有時候還會寄漏電郵,但大家也不計較這些,他們在工作態度方面是非常好的。無論是高層還是低層,大家都是平等的,注重不要偏袒哪一方。」她認為在英國工作的壓力來自對病人的服務態度和專業水準,自己在這裏可以更加專心去實踐專業領域,不需要像以前在香港一樣,花費那麼多心思處理公務的問題。
長者主要病患有差異 與天氣和長者習慣相關
來到英國後,馬醫生表示一旦看到有陽光的天氣都會興奮不已:「這裏好少有晴天,有陽光的情況都很難得呢!」也正因為天氣的狀況,她提到英國的長者很多都患有維他命D缺乏症,因為如果沒有陽光直射,人體無法製造維他命D,這種元素對骨骼、肌肉和免疫系統非常重要。她坦言來到新環境,同樣面對新的挑戰:「不同地方的病不同,病人的體質不同、流行病不同、用的方法不一樣,病人的要求也不一,這都是我要去面對的。」
此外,她還觀察到,英國長者對於煙、酒依賴的情況較高,這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有關,一些長期病患都是因為煙酒而產生。另一個長者多出現的問題是因為運動而受傷,例如踏單車跌倒等等。這一點讓馬醫生感覺到英國的長者和香港長者生活情況的差異:「英國的長者身體好活躍,他們一般都會定時運動,和香港的長者相比,退休生活比較豐富,戶外活動很多,相對來說比較活躍,也常常因為運動受傷入院。」
公院床位不足 家庭醫生與醫院配合
據馬醫生觀察,英國的公立醫療系統和香港一樣面對著資源短缺的問題,病人即使到了急症室,排隊輪候時間也頗長,急症一般等候時間是六至十小時,也曾經有人急症等了好幾天。「尤其是冬天,長者多有病患,例如冬季流感是最常見的,入公院治療常常需長時間等床位。」疫情對醫院的需求有影響,但不至於癱瘓醫院,主要是急症病房、內科病房最為忙碌。
她提到,英國公院的床位不會隨意增加,而且如果家人照顧或社會服務方面沒有安排好,不會讓長者隨意出院,醫院會盡量安排直到後續服務完善後才給長者辦理出院手續。她表示,家庭醫生和醫院的關係緊密:「英國病人出院後,會給自己的家庭醫生跟進,會常常覆診。醫院的門診主要服務特別的病徵,多由家庭醫生轉介。」
英醫院醫護需求大 港英課程相通 申請牌照有利
提及英國醫護的需求情況,馬醫生相信目前仍有很大的空缺。據她了解,每年都有不少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從英國的各大學畢業,但真正留在英國工作的畢業生並不多,即使是當地的專業人士,畢業後也不想即刻投身本地的醫療系統,希望到澳洲、美加等地工作。「年青人可能覺得英國的人工不高,常常看不到陽光,想去別的地方走一走。」
在馬醫生任職的醫院中,護士、工作人員等都來自不同地區,如印度、非洲國家都有,因為他們原居地大都是英文授課,在當地考取一些與英國相關的醫護牌照後,就可以去英國執業。她回憶,過去她在港專業受訓時,有一些考試都是港英兩地的聯合考試,一些科目通過後,英國方面也是認可的,因此在港受訓對於在英國申請專業牌照是有利的。「總括來講,在英國工作不是從零開始,有相關認可的資格就可以入職。」
她分享,來到英國工作後,比較需要適應的是英語的口音問題。對於她來說,讀寫不是太大的問題,專業方面的標準英文都是通用的,唯一需要適應的是日常生活之間和同事、病人的溝通,說到一些比較生活化的用語時,理解起來會費力一些,但她相信只要多一些時間適應,就能很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日常交往。
*********
來到英國工作,馬醫生的心情比以往輕鬆,她分享,英國的工作文化就是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時候投入認真,休息的時間就放鬆地休息。「我覺得英國人的精神面貌相比過去都有轉變的,做事情也不如想像中那麼慢。他們把公餘時休息的時間看得很重要,大家會食個下午茶,看看球賽,勞逸結合。我周末也會去行下山,見見朋友,在這裏都算習慣啦!」◇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