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清正廉潔、不畏權貴、體恤百姓,傳說中他還斷案如神,破獲了很多離奇的案子,為百姓洗雪冤情。雖然包拯實際上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但是他也確實辦過一些很漂亮的案子。

◎巧斷奇案 大開衙門 大義滅親 堅守原則

其中一個案子是包拯在安徽天長縣做知縣的時候辦的。當時一個人來告狀,說他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包拯覺得很奇怪,認為割人牛舌肯定不是經濟原因,因為牛舌也賣不了多少錢,一定是仇家報復。包拯於是對這個人說,你把這頭牛殺了吧,反正它沒舌頭,也就沒法吃東西了。把它殺了賣牛肉吧。這個人就把牛殺了。當時殺耕牛是違法行為,所以後來有人來告這個人的狀,說他把他們家的耕牛殺了。包拯說,就是你割了他家牛的舌頭。這樣就把這個案子破了。

包拯做開封府尹時,做了一個司法改革。當時老百姓告狀,都要先將狀子交給開封府的小吏,他們覺得應該由府尹來審的話才交給府尹,否則就將案子壓下來。所以很多小吏藉機包攬詞訟,或者收百姓的賄賂,不給錢就不給遞狀子。包公把這個規定改了,大開衙門,老百姓只要有冤情,就可以直接來告狀。所以百姓有冤屈都來找他,於是包公變得婦孺皆知。

包公還大義滅親。包公曾經在家鄉廬州做知州,他的親朋好友覺得可以得到他的庇護,所以有些親戚就仗勢欺人,其中有一個人是包拯的表舅,包拯依法在大堂上當眾打了他一頓,從此親友們知道,包公不徇私情,也就不敢再胡作非為了。

包公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他對原則的堅持到了近乎執拗的程度,《宋史》中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他,「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看到包公笑,就像看到黃河水變清一樣難。婦女和兒童都知道包公的名字,當時有這麼一個說法,「關節不到有閻王包老」,意思是說,有兩個人是拿錢賄賂不了的,一個是閻王,再一個就是包公。包公不苟言笑,整天黑著臉,所以留下了一個黑臉包公的形象,其實他的膚色並不黑。

包公由於要執法,所以他不交朋友,因為有了朋友之後,面子抹不開,所以包公在家裏不收私人信件,不私自會客。他留了一個家訓:後世子孫如有貪贓枉法者,不准葬入家族的墳地。司馬光評價包拯說,包拯這個人喜歡當面讓人下不了台,別人跟他說甚麼事,他發現不對,馬上就會發作,但是他一旦發現自己錯了,馬上就會承認錯誤。司馬光說,包拯「剛而不愎」,他雖然性格很剛,但是不自以為是。這個就是人情所難。

在慶曆新政後,包拯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主張。他的主張跟范仲淹很相像,包括淘汰冗官;建立士兵退休制度,不能要政府給他們養老等等。但是他這些建議是否得以實施,《宋史》中沒有記載,估計是沒有實施。

◎才學過人 神宗仰慕 力推變法 惠及百姓

王安石
王安石

事實上,很多有識之士都認為,北宋如不能變革、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就會面臨內部財政枯竭、外部軍事入侵的威脅。真正推動強硬變法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當政是在宋仁宗時期。他是一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但是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就是這個人確實是才學很高。王安石幼年時就喜歡讀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下筆成文。他21歲就中了進士,被派到揚州做了一個小小的地方官。他在揚州時,開始發展出了一個新的儒學——宋明理學,就是說宋代儒學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英文叫做Neo-Confucianism,就是新儒家,王安石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他1042年中進士,1047年到鄞縣(今浙江寧波)做知縣。期間實行了兩個政策,一個是百姓到了春季青黃不接的時候,沒有錢買種子,官府就以很低的利息貸款給他們,這樣百姓就不用借地方富商大戶的高利貸,到了秋天收穫的時候,再把錢還給政府;再一個就是在當地興修水利。後來王安石變法之時,將這兩個政策轉化為兩個非常重要的法令,一個叫「青苗法」,一個叫「農田水利法」。

王安石當時的名聲非常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非常欣賞王安石,把王安石推薦給了歐陽修,歐陽修認為王安石的學問人品都很好,給了他16字的評價:「學問文章,知名當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王安石積極響應他的古文運動。當時歐陽修主張科舉考試不要考詩賦,認為文章寫得好,並不能說明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應該考策論,看考生對國家是否能夠提出有益的治理方案。後來北宋科舉開始不考詩賦,考策論,這和歐陽修以及王安石的提倡有很大的關係。

王安石除了做過地方官外,還做過司法官和財政官,履歷十分豐富。他曾經給仁宗上過萬言書,希望仁宗變法,但是仁宗沒理他。公元1063年,宋仁宗駕崩,他自己沒兒子,他堂兄的兒子趙曙即位,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在位僅四年即駕崩,英宗的兒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宋神宗。英宗在位期間,司馬光開始撰寫《資治通鑑》,完成於神宗朝。

神宗即位時年僅19歲,少年天子一股銳氣,希望對國家進行改革。神宗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太子庶子(給太子做諮詢、陪太子讀書的官員)韓維經常向神宗提出一些看法、主張,神宗很欣賞,每每誇讚韓維的主意好時,韓維就說,這不是我的想法,這是王安石的想法。所以神宗對王安石十分仰慕,甚至有點崇拜。

1067年神宗即位後,馬上把王安石調到京城,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給神宗皇帝上了一道表,叫做「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意思是咱們北宋開國已經一百多年了,到現在還挺太平的,沒出甚麼大的亂子,為甚麼呢?因為咱們的祖宗都是有道德的人,都像聖人一樣,因此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的話講得很委婉,因為他後面說了,但是咱總不能老靠著老天爺的眷顧混日子吧,該咱們做的事還是要做的,如果不做的話,國家恐怕會面臨危險。他的原話是,「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意思是說,如果要富國強兵的話,就得馬上行動。神宗皇帝受到王安石的激勵,於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專門設置了一個政府機構,叫做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主持,任務就是主持變法。因為這次變法發生在熙寧二年,所以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也被稱為「熙寧變法」。

王安石在變法的第一年,就頒布了三個法律。第一個法律是「均輸法」。當時朝廷徵稅的時候,其中一部份稅是糧食,如果某個地方糧食欠收,老百姓交不上糧食,就只能買糧食給政府交稅,可是這個地方糧食欠收,糧價就很貴,老百姓買糧食就要花很多錢。「均輸法」規定,甚麼地方的糧價便宜,就按照那個地方的價格讓老百姓交錢。比如那個地方糧價是30塊錢一公斤,糧食欠收的地方賣50塊錢,百姓可以按30塊一公斤的價格把錢交上來,如需要交一百公斤就交三千塊錢,然後由均輸官到便宜的地方買糧食運到京師去,這樣稅也交了,錢又沒多花。這是對老百姓非常有利的措施。

第二個是「青苗法」,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再一個就是「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王安石變法七年,全國新增了36萬公頃良田。他變法的出發點都很好,想的辦法也很科學,但是卻遭到了士大夫們的群起反對。那麼士大夫為甚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能成功嗎?請看下一章《元祐更化》。(待續)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