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顯示,發病率前10名的癌症中,大腸癌排名第3。雖然大腸癌發病率高,但是進入中年以後,只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大腸息肉會癌變嗎?
一般人所說的結直腸癌,其實與大腸癌是同樣的意思,結腸和直腸都是大腸的一部份,發生在這裏面的惡性腫瘤都可稱為大腸癌。臨床上發現,大腸癌都是從息肉變成的,放任息肉生長就可能癌變,所以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息肉,及早切除。
大腸鏡檢查的2個目的
1.檢查是否有惡性腫瘤
如果早期檢查發現有惡性腫瘤,治癒的機率會很高;但是有一些患者因為太晚發現而病逝,其實這都是可以預防的。
2.檢查是否有息肉
只要檢查一發現息肉,當下就能切除,避免發生癌變。
應做大腸鏡檢查的族群
醫生在操作大腸鏡檢查腸道內部狀況時,發現有一些患者的息肉已經長得很大,甚至在流血,但是患者卻沒有甚麼感覺。所以有高危險因子、出現疑似症狀者,做大腸鏡檢查是否有息肉或惡性腫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1.有高危險因子
● 近親遺傳
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家族成員罹癌的機率多1倍。
● 年齡
年紀越大,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越高,大腸癌患者有90%在50歲以上。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在45歲以後,就應該做大腸鏡檢查。
2.出現疑似症狀
● 腹痛
腹部某一部位感到不舒服、疼痛。
● 疲勞
癌細胞和血便造成的失血都會導致疲勞。
● 貧血
出現貧血情況,尤其是缺鐵性貧血要留意,因為腸道內在慢慢出血,會造成缺鐵性貧血。
● 大便有變化
排出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平時易便秘,但突然拉肚子;從鬆軟大便,突然間便秘,都可能是腸內長息肉或大腸癌。
很多人看到大便有血,以為只是痔瘡造成出血,但也可能是大腸裏有癌變的息肉,由於原因可能不止1個,痔瘡和大腸癌都能同時造成體內出血,導致血便。
發現息肉應該怎麼處理?
做大腸鏡檢查時,如果沒有發現息肉,可以等5年之後再檢查;如果有發現息肉,醫生會當場切除,而很大的息肉則需要再照2~3次的大腸鏡,才能處理乾淨。
一般而言,從息肉轉變成大腸癌惡性腫瘤,需要1~3年的時間。在美國的醫療上建議,一次發現3個息肉或息肉超過3公分,3年後要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當次清腸程度不理想,應該要在1年內重新檢查。
另一種情況是發現息肉有潰瘍,看起來不太正常,懷疑可能是大腸癌,就會切片化驗。當化驗結果確定是大腸癌,再轉診到外科和腫瘤科去判斷是哪一期的大腸癌,並決定如何治療。如果是晚期,癌細胞通常已經轉移到其它器官,只能化療,無法開刀。
大腸癌在所有癌症當中,屬於長期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因此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很重要,早期發現幾乎是可以根治。
增加和降低風險的因子
雖然目前醫學上仍不清楚息肉的生成原因,但是發現年齡越大,越容易長息肉、罹患大腸癌。不過,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的傾向,越來越多2、30歲的人確診。所以要多留意生活和飲食,是否有容易造成長息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在此分別提出增加風險和降低風險的因子。
增加風險的因子
缺乏運動、過度肥胖、吸煙、飲酒、經常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這些都是增加風險的因子。煙酒容易引起細胞變化,進而長出息肉。少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才能降低長息肉、罹癌的風險。
至於殘存在蔬果中的農藥、食品中的防腐劑,甚至是不新鮮的食物,雖然尚未有研究證實會造成大腸癌,但是會影響到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所以食物的來源仍要留意。
降低風險的因子
多補充含葉酸的維他命,以及鈣、硒等礦物質;多吃蔬果等高纖維的食物;婦女停經後服用荷爾蒙。葉酸有助預防大腸癌,鈣、硒則能保護大腸。多吃蔬果對於大腸和身體整體的健康都有好處。◇
整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