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會時不時地感到沮喪,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沮喪。無論我們是為失去親人而悲傷,對朋友或家人生氣,還是對世界的狀況感到恐懼,把一切發洩出來往往感覺挺好。這是因為分享情緒可以減輕我們的壓力,同時感到與我們分享的人更親近,提供一種歸屬感。當我們敞開心扉,人們以同情心來回應時,我們會感到被看到、被理解和被支持。

但是「分享」涵蓋了很多不同的交流模式。長遠來看,一些模式是否比其它模式更健康?科學表明,這部份取決於你的分享方式和人們對你的反應。經常向別人表達情緒實際上可能使我們感覺更糟,特別是如果沒有找到一種方法來了解為甚麼有這種情緒,並採取措施來安撫自己。

我們為甚麼要發洩

我們的情緒是有價值的信息來源,提醒我們在思維或環境中出現了問題,需要我們注意。無論我們是需要面對欺凌我們的人,還是需要躲避危險,或是從朋友那裏尋求安慰,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感受幫助我們準備迎接這樣的時刻。

但是,如果情緒是內部信號,為甚麼要與他人分享?

「我們希望與那些有助於證實我們遭遇的人溝通情感,而『發洩』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嘮叨》(Chatter)一書的著者、研究人員伊桑·克羅斯(Ethan Kross)說,「知道有個關心自己、肯花時間傾聽的人可以依靠,這種感覺很好。」

分享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深入了解是甚麼導致了困難的情緒以及在未來如何規避它們。克羅斯解釋說,有時,僅僅是向他人說出困擾我們的事情就有助於澄清情況,並確定其中所帶的情緒。或者,如果我們陷入情緒的漩渦,我們的知己可以提供新的視角和合理的建議,克羅斯解釋說。

分享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深入了解是甚麼導致了難受的情緒及如何在將來規避它們。克羅斯解釋說,有時,僅僅是向他人說出困擾我們的事情就有助於澄清情況,並確定其中所帶的情緒。或者,如果我們陷入情感漩渦,我們的知己可以提供新的視角和合理的建議。不幸的是,這個等式的後半段,我們常會失之交臂。

「當我們陷入發洩的情緒中,當下感覺挺好,因為我們正在與他人溝通。」克羅斯說,「但如果只是發洩,我們並沒有解決認知上的需要。我們就無法理解正在經歷的事情,無法理解它的意義。」

因此,雖然發洩可能有利於建立支持的關係,並在當下提供一種積極正面的感覺,但這並不足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如果其他人只是簡單地傾聽和同情,他們可能無意中拖長我們的情緒困境。

發洩的陰暗面

多年來,心理學家認為,陰暗的情緒,如憤怒,需要通過身體來釋放。這導致了一場「發洩出來」的運動,心理學家真的告訴人們去擊打柔軟的物體,如枕頭或拳擊袋,以釋放壓抑的情緒。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類型的情緒發洩很可能並不能舒緩憤怒,反而會增加憤怒的程度。這是因為鼓勵人們表現出憤怒,使他們在身體上重複這種經歷,加強了憤怒的神經通路,使他們下次更容易發怒。關於發洩憤怒——沒有有效的反饋——無論是網上還是在口頭上的,研究也發現這通常無益的。

遭受創傷後的悲痛或焦慮也是如此。當然,在失去親人和遭受痛苦的困難時期,我們應該向周圍的人尋求幫助,但如果我們只是重溫這樣的經歷,而沒有找到一些方法來撫慰自己或探尋其意義,這可能會延長我們的痛苦。

一段時間以來,為創傷受害者工作的人們鼓勵他們事後「匯報」,讓他們談論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以抵禦創傷後的壓力。但一項隨機控制研究發現,這並沒有甚麼幫助,很可能是因為「匯報」並不能幫助人們遠離創傷。同樣,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後,那些宣洩焦慮的學生在四個月後比那些沒有宣洩焦慮的學生遭受更多的焦慮。正如研究作者們所說,「研究發現,其對情緒的關注和發洩具有獨特地預測性,顯示他們將更久地陷於焦慮。」

通過社交媒體發洩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維珍尼亞理工大學和北伊利諾伊大學校區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後,對這兩個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以了解通過社交媒體發洩悲傷如何幫助他們康復。雖然學生們認為發洩是有益的,實際上,他們越是發洩,創傷後的壓力和抑鬱症指數越發攀升。

用心交談和傾聽

除了使我們感覺更糟,發洩也會對聽眾產生負面影響。雖然希望支持的朋友和家人有足夠的關心來傾聽和同情我們,但和一個經常發洩的人坐在一起會很沮喪,因為這個人似乎沉浸在情緒中而沒有從經歷中得到學習。而在一個陷入憤怒、恐懼或悲傷循環的人身邊,可能會讓聽眾不知所措,他們最終可能會讓自己「感染」上這些情緒。

「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發洩,會在社會關係中產生摩擦。」克羅斯說,「聽眾,也就是你的朋友,能夠真正聽進去多少,其實是有限的。」

我知道我很內疚,在我不高興的時候希望有人能聽我說話,而不是一開始就想得到建議。

如果我正處於痛苦之中,試圖說服我擺脫情緒或提供解決方案似乎是不敏感的,甚至是高人一等的。

然而,克羅斯並不主張這樣做。他說,相反,作一個傾聽者是一種藝術。這需要同理心加上同情心,並等待合適的時機提出觀點。

他說:「人們各不相同,這取決於他們正在處理的事情,他們的經歷有多麼的緊張。」「對這個事實保持敏感: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從發洩過渡到思考,這真的很重要。」

有技巧的發洩

克羅斯指出,有一種更健康的發洩方式。他建議以下準則:

選擇發洩的時間。有很多方法來處理困難的情緒,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涉及其他人。有些人可以通過寫下自己的想法或通過冥想與之保持距離來獲得自己的觀點。克羅斯建議改變一下環境,通過添置植物或去到戶外美麗的地方走走,來幫助你處理情緒並抑制遐想,否則可能使你陷入情緒的旋風之中。

當你向別人發洩時,催促他們提供看問題的視角。如果你發現自己向別人發洩,而你的情緒卻沒有消散——或者可能變得更糟——你可能陷入了「共同遐想」的循環中:讓你重蹈覆轍,難以自拔。為了擺脫這種情況,你可以讓對方退後一步,通過詢問來幫助你重新構建你的體驗:「我應該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或「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怎麼做?」這將引導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藉此保證,你所找尋的不僅僅是一個傾聽者。

考慮向誰發洩

在向別人發洩之前,問問自己:「上次我和這個人談話時,這個人是否真的幫助了我,還是他們只是讓我感覺更糟?」如果有人在你身邊,但不傾向於拓寬你的視野,你可能會在情緒上更加激動。慎重地考慮你向誰發洩,從長遠來看會對你有幫助。

在網上發洩要謹慎

雖然在網上分享我們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在當下感覺更好,並找到支持我們的朋友,但結果可能是好壞參半的。首先,負面情緒很容易在網上傳播,這可能會產生從眾心理,導致欺凌或嘲弄——特別是如果你認為某個特定的人對你的感受負有責任。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在網上發洩是整體上的好事還是壞事,但它可能無法幫助你獲得前進所需的觀點。

儘管如此,總的來說,克羅斯說,發洩是一件好事,幫助我們應對困難的情緒。如果我們能夠克服發洩的部份,從長遠來看,可以感覺更好,也可以保持牢固的關係。

他說:「發洩有一定的作用」,「在滿足我們的社會和情感需求方面,它對自我有好處。我們只需要找出正確的劑量,並確保輔之以認知重構。」

吉爾·蘇蒂(Jill Suttie),心理學博士,是「Greater Good」的書評編輯,經常為該雜誌撰稿。本文最初由「Greater Good」在線雜誌發表。

原文:Does Venting Your Feelings Actually Help?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 堅守真相重傳統 】

📍收睇全新直播節目《紀元新聞7點鐘》:
https://bit.ly/2GoCw6Y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