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各族裔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參加各種盛典的景象隨處可見。而華人的民族服裝「漢服」,卻被旗袍或清代滿族服裝改良的「唐裝」所代替,實在是一種缺憾。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漢人的民族服裝,人們常稱為古代漢服(從三皇五帝到明末)。除禦寒蔽體外,漢服也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一部份。廣袖翩翩,古風悠悠,漢服裁剪簡單,每個部件都蘊含著敬天、重德的理念。現在的人不穿了,甚至不知道它,十分可惜。
追溯起漢服起源,據古籍史書中記載,遠在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後來黃帝的正妃嫘祖植桑養蠶,教導人民織布做衣。因此,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
聖人曰:「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
中國古代服飾隨著改朝換代而發生變化,不同的朝代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被賦予的智慧。
上古時期
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時期,麻、葛、毛、絲的織造技術已非常發達。服裝形制為「上衣下裳」,在衣襟、袖口的地方都有精細的刺繡滾邊,腰間束一條寬腰帶,腰下還佩有一塊上狹下寬的飾物——蔽膝。
禮服上衣多用正色,下裳多用間色。富貴人家大多使用絹、羅、錦、紗、絛等製衣。平民百姓大多穿麻衣,在衣領、衣袖等部位通常鑲以厚實的邊緣。民間女子所穿服裝與男子大致相同。
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禮制度形成,服飾納入禮制的體系,成為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冠服制度應運而生。從此,上自天子,下及百姓,穿衣、戴帽各守各的規矩,都依照場合與身分穿著服飾。因為身份不同,衣服的顏色、樣式都是不同的。
在中國服制中,祭服是最為貴重的一種服飾,專用於各類祭祀活動。例如:天子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禮上,要穿戴級別最高的十二章紋冕服、頭戴冕冠、足衣為赤舄。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又出現了一種服裝,即上衣和下裳合併為一件長衣,因為被體深邃,稱為「深衣」。深衣的特點為:交領右衽,衣長至踝,並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的樣式,在領、袖、襟、裾等部位,通常鑲以錦邊。春秋時代的深衣,大多以本色細麻布為之;戰國以後,多用彩帛製作。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當時非常流行。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服裝樣式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社會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促使生活富足,穿衣的風氣也走向華麗。漢代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兩種。此外,還有袍服。漢代袍服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領,穿時露出裏衣,大袖收口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腳踝的長袍,是當時最典型的穿著。領口、袖口都有精美的滾邊。
漢代女服仍襲古儀,以深衣為尚。除了領口、袖口鑲邊,同時還有許多搭配的飾品。例如:皇后祭祖所穿的禮服,除了領、袖以及裙擺都有華麗的鑲邊,並佩有大綬、小綬以及玉珮作為裝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褒衣博帶」是此時期的流行服飾,追求自然隨性而輕鬆地穿著。現實生活,半是鐵血狼煙,半是鬱鬱人文,也算是那時的風格吧!
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衫,分單、夾兩種,袖口寬敞。有些人還喜歡衫領敞開,袒露著胸懷,有種道骨仙風的感覺。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領袖鑲以織錦邊緣。下身多穿條紋間色裙,腰繫帛帶。飾帶層層疊疊,顯得優雅、飄逸。
北方男子民族服飾中還有「兩襠」和「褲褶」。
「兩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上衣,前襠胸,後襠背,肩部以褡襻連綴,兩側用皮帶兒紮結。這種服飾一直到唐、宋以後仍十分流行。
「褲褶」一名起自漢末。漢魏之際,主要在軍旅中穿著,後廣泛使用於民間,成為普通的便服。
長褲在秦、漢以前多用於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這種褲子比較緊身,便於騎射。漢代以後中原地區的漢人也穿長褲,南北朝時更加流行。但漢人的褲子比較寬鬆,尤其是褲腿特別肥大,俗稱「大口褲」。
和大口褲相配的上衣通常做的比較緊身,叫「褶」,褶和大口褲穿在一起稱為「褲褶」。
總體來講,魏晉南北朝服飾仍遵循秦、漢舊制。只是當時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影響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冠、服飾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大規模的遷徙,大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生活習俗漸趨融合,因此胡、漢文化得以相互影響。◇
——節錄自《新唐人電視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