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煤11月10日的「意外」違約給中國大陸信用債市場投下了不小的震撼彈,不僅讓河南本地的融資環境被「冰凍」,而且還波及了其它各省的地方國企,近期、有不少企業相繼取消了在一級市場上的債券發行,大陸各省貌似都點燃了債市烽火。
11月21日,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專門研究要規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及穩定的工作,這似乎是要在債市狼煙四起之前,想要熄滅已經點燃的火種。
相信不少人都會好奇,一家河南的煤炭企業違約,為何能讓中國債市掀起如此大的波瀾,而且還驚動到了中共高層?
中共當局被這債市已經燒起的烽火嗆到了何種程度,從會議的內容中或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首先,劉鶴是中共國務院金融委主任,而這次會議也是中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舉行的,這意味著國企債務問題,已經從地方政府上升到了中共國務院級別。
從會議內容來看,綜合大陸媒體報道,金融委共提出了五個方面要求,而第一個要求就是「提高政治站位」,要求中共金融監管部門及地方政府履行責任;其次,劉鶴在會議上還提到了對「惡意轉移資產」等行為,要嚴肅查處。
對此,有投資界人士表示,國企債務違約問題已經從商業層面上升到了政治層面。劉鶴直接提到要嚴重打擊「惡意轉移資產」的行為,這很可能就是針對河南省政府而來,因為在違約發生之前,河南永煤擁有的中原銀行的股權突然違反常態被劃撥,所以這一次河南省是撞到槍口上了。
劉鶴作為中共當局的國務院副總理,在他的層面發出了警告,那這個事情一定是已經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粵語配音影片
那中共的反應,究竟是擔心債市連環爆雷有可能引發大市場的多米諾效應,還是說,在中國經濟整體疲弱之時,幾個債務爆雷就足以讓中央高層感受到風聲鶴唳的危機感?
財新網發文表示,截至2020年11月18日,今年中國大陸信用債市場違約債券數量為160隻,其中包含展期,違約本息合計1,221億元人民幣。報道說,雖然與上年同期比較,違約率並沒有顯著上升,但國有企業違約數量已升到2016年歷史高峰時的水平,而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的中國企業研究董事黃筱婷則表示,明年中國國企債務違約率還會上升。
有金融業分析師認為,綜合中國整體經濟情況及資本市場的情況看,國企債務要爆雷絕對不是一、兩個省的問題,國企不僅綑綁了地方政府、還有銀行,也就是中國的金融系統。如果處理不好,向市場發出了錯誤信號,那可能會關係到中共當局的執政危機。從劉鶴作為中共國務院副總理,親自把這件事提到政治層面也可以看出,這些違約事件背後波及的範圍及嚴重性的程度,並且對於中共當局來講,政治層面的問題就是關乎執政存亡的問題。
有大陸投資專家感慨道,現在每個省份的情況都不同,河南政府這次是硬往「槍口」上撞了,就是被點名批評了恐怕也要賴賬不還了;而遼寧省政府是鐵了心要華晨集團破產重整;不過,也有例外的,山西省政府今年就兌付了6,200多億的債,一分錢都不敢賴。
關於中共地方國企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可能不熟悉中共體制的朋友們不明白,為何國企債務要由政府來決定解決方案?關於二者之間的關係,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國企就是政府的錢袋子。
如果關注中共官場人事變動,就會發現,政府和企業互調官員的情況經常出現。例如,一位柳鋼前董事長就曾說過,一張兩寸的小紙條,就把他調去做廣西柳州的市委書記了。其實,央企與中央一級的政府人員也會有類似頻繁的調動,比如,國務院國資委的某位局長在退休前一兩年會被安排去擔任其監管下的某個央企的高管,目的是給他退休前謀點福利。
我們知道,地方國企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擁有並控股的,地方國企高管和董事會成員一般也直接由地方政府委派。同時,國企的重大投資、融資計劃也需要當地國資委的審批。可以說,國企的重大事項都在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下。
因此,很多投資人的投資邏輯是基於「政府信譽」的,認為政府會支持國企,並由此而推斷國企「違約」的概率非常小。那,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國企雖然自身的財務狀況並不是很好,債務高企,但是融資渠道卻非常暢通。
國語影片
永煤就是一個例子。就在永煤發生違約前一個月,中誠信國際還給永煤出具了AAA的評級報告,裏面還提到了永煤的一大信貸亮點:「融資渠道暢通」,同時評級報告指出企業的銀行授信較為充裕。這一方面是在暗示著企業不大會出現流動性問題,因為有銀行授信,企業就可以提款;另一方面則暗示著銀行對企業的認可,因為銀行既然給予授信就表明企業通過了銀行的風控審批,另外再加上永煤帳面上還有400多億的現金,所以怎麼也不像還不出10億元債券的樣子。
幾天前,一個名為「債券圈兒」的微信公眾號,發出了一份河南省國資委10月份的官方紅頭文件,這個文件叫做《關於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債務風險化解和改革脫困情況的報告》,這個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就是永煤的母公司,在這個報告中明確表明,省政府對該企業的債務風險「高度重視」並「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份批露出的紅頭文件,讓外界非常困惑,不是說要「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嗎?怎麼反過頭就讓企業違約了呢?這不是明顯的在表示「政府信譽」不可靠嗎?
無獨有偶,這段時間其它國企也在紛紛爆雷。 11月16日,清華紫光集團表示,因公司流動資金緊張,規模13億元、票息5.6%的私募債不能按期足額償付。同是16日,華晨汽車集團也發公告說,目前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11月20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華晨汽車集團正式破產重整。
那很多人就奇怪,中共政府為什麼眼看著這些國企違約而不救呢?有分析說,永煤,華晨,都是商業類國企。 2015年中共在國企改革中將國企分成商業類和公益類。商業類國企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而公益類國企則是以保障民生為基礎,服務社會。對於商業類國企,政府救助的意願就不如公益類國企大。
可是這種分析,明顯被瀋陽盛京能源的違約打破了。盛京能源兩隻債券「17瀋公用PPN001」和「18瀋公用PPN001」已被市場視為城投債違約,發行人沒能在2020年10月23日按期足額償付本息。瀋陽盛京能源作為公共事業類的國企,為當地提供熱力,屬於保障民生類企業,照樣被地方政府放手違約。
正是「政府信譽」,讓永煤、華晨、盛京能源這些企業表演了一把「政府無信譽」。那麼其它還沒有違約的、但是同樣基於「政府信譽」而融資的國有企業,就面臨著一個風險,不能「再融資」,因為投資者不再相信政府的背書了。而一旦這些國有企業不能再融資,它們是否也會發生相繼違約呢?
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有分析過,近20年來,中共在「投資-信貸-債務」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推高了債務。 11月18日,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中國債務累計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35%,是GDP的3.35倍。 《華爾街日報》認為,跟以往不同,2020年中國債務的最大推動力來自非金融企業債務,而不是政府債務。截至第三季,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佔GDP的比重是165%,是GDP的1.65倍,佔了總債務的半數 。面對如此大體量的債務,政府即使講「信譽」,也很可能沒有能力去實施救助。
也許有人會說,政府至少可以讓銀行去救助企業啊?在正常情況下,可能行,但是當前中共面臨的情況是,不僅企業在爆雷,中共的銀行也在爆雷。 11月13日大陸包商銀行在對已經發行的65億元人民幣的「2015包行二級債」本金實施全額減記,同時對任何尚未支付的累積應付利息,大約5.86億元,不再支付。
同一天,中國貨幣網披露了央行、銀保監會發佈的一份通知,這份通知說,在包商銀行接管期間,經清產核資,確認包商銀行已嚴重資不抵債,無法生存。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央行及銀保監會認定包商銀行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
這意味著,包商銀行對2015年發行的二級資本債本息都不再償還,而包商銀行已經在11月12日通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授權其在減記執行日進行債權註銷登記操作。
包商銀行是在2015年末發行了這筆10年期的65億元的二級資本債,其募集說明書中包含「減記條款」,就是當觸發事件發生時,發行人有權在無需獲得債券持有人同意的情況下,自觸發事件發生日次日起不可撤銷地對本期債券以及已發行的其它一級資本工具的本金進行全額減記,任何尚未支付的累積應付利息也將不再支付。
包商銀行是有史以來國內銀行首次對二級資本債進行「減記」的銀行,雖然稱為「減記」,但本質上是「違約」。而相比企業違約,金融機構的違約帶來的影響更大。
就好像永煤、華晨等國企違約打破了政府信譽一樣,包商銀行的二級資本債減記,則是打破了銀行同業的「信譽」,使得投資人風險偏好下降,直接衝擊了中小銀行尤其是資質較弱的中小銀行在市場上的融資能力。就在包商銀行「違約」之後3天,也就是11月16日,海峽銀行臨時取消了一筆5億元人民幣的二級資本債的發行。
中國的中小銀行本身就更容易發生流動性風險,其資本補充也一直受到監管的密切關注。尤其在經濟放緩、疫情衝擊的情況下,企業的違約和倒閉會使得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壞帳增加,銀行資本被侵蝕。
根據中國銀保監公佈的信息,截至2020年第三季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高達2.84萬億元人民幣,較第二季末增加了987億元;另有大陸經濟網站,通過整理上市銀行2020年上半年公告數據表示,截止2020年二季度末,上市銀行不論是大行、股份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顯示,部分中小銀行的抵禦資產質量惡化能力較弱。現在,就在包商銀行「違約」的影響下,又將會有多少中小銀行步其後塵,因爲不能在市場上順利融資而自身流動性惡化呢?一旦儲戶瞭解到銀行資金緊張,出現擠兌情況,銀行就距離破產不遠了。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已有5家銀行被曝出發生擠兌,4月份時是甘肅銀行,6月份時是山西陽泉市商業銀行、河北省保定望都縣保定銀行,7月份時河北省衡水銀行,8月份時遼寧省葫蘆島銀行。根據《大紀元時報》報道,每起事件都有儲戶被抓,甚至山西陽泉市商業銀行發生擠兌之後,當地縣委要求單位所有正式公職人員限期內必須到陽泉市商業銀行存款。
左手企業,右手銀行,如今中共的左右手都是「燙手的山芋」。難怪副總理劉鶴會出面發出警告了。中共自來就有「亡黨」的危機感,當一個個企業紛紛爆雷,一個個金融機構陸續流動性惡化之時,這種「亡黨」的信號就實實在在擺到檯面上來了。@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尉然
撰文:李曉彤、蔣天明、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Ingrid
粵語配音:Ada
影像:香港新唐人攝製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