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不僅帶去了東方的軍隊,也帶去了東方文化。西征軍中不少是漢軍,他們掌握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中原文明也隨之西傳。
◎傳遞中原文化的漢軍
當時金軍和西夏軍原本也不會製造和使用火炮,他們在和宋朝的作戰中,繳獲了炮架、各種弓弩、燃燒器材、狼牙棒等各種器械軍備,因此學會了製造火炮。
後來,蒙古軍攻打西夏、金國,俘獲了兩國眾多的能工巧匠,同樣從金、夏手中繳獲了炮架、火藥、各種攻城器械。
中都人薛塔剌海,就率領金國300炮手歸附蒙古。隨軍西征的漢軍將領張榮精於造船,亦精於炮術。
蒙古大軍第一次西征,到達西域莫蘭河,大軍無舟無法渡河。成吉思汗就向張榮徵詢渡河對策,張榮「請以一月為限造船」。
當時,他率人在一個月之內造了上百艘船,協助大軍安然渡過莫蘭河。
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有三大裝置,即船舵的使用、水密隔艙結構和龍骨裝置。當時大軍西征,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些造船技術。中國的造船技術傳到歐洲後,為15世紀的歐洲大航海時代,鋪墊了有利的條件。
公元1252年,旭烈兀大王奉蒙哥汗之命率軍西征,並遵照蒙哥汗之命,討伐以暗殺著稱的木剌夷國以及在報達的阿拔斯哈里發王朝,唐朝名將郭子儀後裔郭侃是這次西征的漢軍統帥。
旭烈兀率大軍出征前,從中原徵調一千多名漢人匠師,負責製造炮弩、投石機等攻城軍備器械,並隨軍沿途修繕道路橋梁。
◎蒙古帝國活字印刷術的推手
由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收養的漢人楊惟中,因其有勇有謀、精通書典,年方20就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個國家,於西征期間布述條政、宣化教民,建功赫赫。在他接替耶律楚材擔任宰相期間,「天下畏其勇而懷其仁」。除此之外,楊惟中又是活字印刷術的重要推手。
北宋時,杭州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但在他生前,印刷術並未能得到官方的推廣,只是在民間流傳。至南宋時期,出現改良的錫活字印刷。後因南宋和金國南北對峙,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範圍受到很大的局限。
元初重臣姚樞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改進活字版印術,印成朱熹所撰《小學》、《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著作。
姚樞因緣際會結識楊惟中,這兩位青年才俊互協互助,楊惟中向窩闊台推薦姚樞。公元1250年,忽必烈召姚樞訪問治道,姚樞陳述儒家傳統帝王之道、治國之法,深受世祖器重。
楊惟中和姚樞在中原各地尋訪儒、道、釋、醫、卜士等名士,搜尋各種經典文集,之後悉數送往燕京。次年,在燕京創辦元朝第一家官辦書院——太極書院,典藏各家經史文集,請宋儒趙復、王粹等為師儒,開啟傳繼道學大幕。
在姚樞的影響下,楊惟中行使宰相職權組織能工巧匠,用活字印刷術印製了大量的書籍。燕京、平陽等地由此成為北方印刷業的中心。楊惟中在家所印的《四書》,時稱楊中書版《四書》。
楊惟中不僅推廣印刷書籍,也推廣印刷紙鈔。此舉在700多年前可謂非常超前。公元1485年朝鮮活字版《白氏文集》的金宗直序講道:「活字印刷法至楊惟中始臻完善。」
時間的步履,清晰地走出他的每一步。當活字印刷術經過兩宋再經蒙元楊惟中、姚樞的推廣日臻完善後,緊接著這一技術就隨大軍西征傳向了中亞、西亞和歐洲。
◎疏通「絲綢之路」全球化貿易現雛形
伴隨著蒙古軍的征服,文化、宗教、技術以及商品貿易在壁壘消除的洲際通道中,安全地進行交融、流通。大軍西征使草原文化接觸到中國、印度、阿拉伯、希臘羅馬文化體系,帶動東西方文化交融,也把中原的農耕和草原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征大軍疏通了中斷多年的「絲綢之路」 ,並開闢了新的通道,首創出第一個國家間的郵政通訊系統。蒙古帝國建立的驛站,以帝國首都哈拉和林為中心,連接了世界各地。
帝國境內每隔40公里設有一處驛站,其中有住宿、食物、備用的馬匹,旅行者可以在驛站補充所需的物品,並且所有驛站都有駐軍保護。
大軍西征展現出蒙古帝國博大的胸懷,把中國的發明帶到西方,其中的指南針,給後來的航海事業打下基礎,以致後來發現新大陸,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更有利於各國進行海外貿易,逐漸建起全球化的信息通道。
眾多被孤立分隔在各自小圈中的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自蒙古軍隊到來的50年以後,開始逐漸融為一體,國家之間的往來有了統一的洲際交通、商業、技術交流等體系。蒙古帝國建立的自由貿易區以及保障自由和平通商,也被稱為是當今全球化貿易的雛形。
在亞洲,中國傳統的抑商政策,宋、金兩國南、北對峙的壁壘也被帝國大軍徹底打破,中土成為世界的市場、商品製造地以及貿易出口國。在元朝一統時期,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織品以及為特別的市場需求增加的新商品,遠銷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有段長達500多年的被學界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的文化斷層、社會衰敗時期。成吉思汗率軍西征,給歐洲的「黑暗時代」,帶去了一抹來自東方的文明之光。
◎仿中原管理方式
成吉思汗有著蒙古草原一樣寬廣的胸襟,在用人方面,他不問出身、不計過往,只看重才幹技能,任人唯賢。
譬如,他重用敵國大臣塔塔統阿創蒙古文字;他重用金國耶律楚材,向其詢問治國良方;他重用曾經企圖射殺他的敵將哲別,使他充分發揮統軍作戰的專長。他採用了中原的分封、封賞制度,把功勳忠臣分封到四方區域,猶似建國封邦。
成吉思汗所分封的四子,奠定了日後大元四大汗國的基礎。
「伊兒汗國」由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忽必烈胞弟)所建。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旭烈兀大王接受元朝冊封,成為「伊兒汗」。伊兒汗國沿用成吉思汗制定的萬戶、千戶、百戶、什戶制,和仿中原管理方式,開墾荒地、興水利、頒發稅冊、實行采邑制、鼓勵商貿等,並仿照中原統一了度量衡。
蒙古本土文化並無封建之制,農桑、水利、樹藝、漁畜等涉及民治國本之法,由漢人賢者協助蒙古訂立各項規制,蒙古入主中原加以採納,仿漢制大力實施,繼而能承中國國祚,被學者稱為一件奇事。
元世祖和元成宗先後頒發給伊兒汗國方印,上刻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
伊兒汗國締建者旭烈兀大王去世後,遺命由其子阿八哈繼位。阿八哈沒得到忽必烈的冊命不敢繼位,另設一座行宮,代理汗位。
直到公元1270年,元廷派遣特使奉詔到來,元世祖賜給阿八哈詔旨、王冠、禮品,任命他為伊兒汗國大汗。阿八哈才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王位。公元1279年,在阿八哈頒發的敕令上,蓋有漢字「輔國安民之寶」方印,即忽必烈頒賜給他的王印。
如今,這張留在博物館中的敕令,成為見證歷史的信物。中國曾經有一座氣勢磅礡的王朝,曾把王朝的光輝撒向遙遠的西亞,天朝皇帝的詔令遠達藩屬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